|之前说“懂了、明白”,咋现在就成了这样?
【|之前说“懂了、明白”,咋现在就成了这样?】晚上睡前 , 回想一下一天的时间 , 就会发现我们大多数时间里 , 说的其实都是废话 。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如此 , 在职场里 , 可能还稍微好些 。
不过对于普通的职场人来说 , 说的废话不少没关系 , 只要该说的话都说到了就行 。
但可怕的就是 , 明明说了许多 , 感觉该说的都说到了 , 对方也表示明白 , 可之后反馈的实际沟通或行动 , 却完完全全走了样……
之前明明是你说“好的、明白、懂了” , 咋现在就成了这样?
其实看过综艺里的“传话接龙”环节 , 大家就都明白了 。 明明开始看着传话内容很简单 , 可经过几个人传递之后 , 话语意思直接就“面目全非” 。
正因为在职场 , 尤其是上下级之间传达工作、向不熟悉的新人或跨部门同事沟通、以及与外部客户沟通工作内容时 , 常常有这样“鸡同鸭讲”的情况发生 , 那么为避免影响工作效率、影响自身的职业形象 , 就需要注意改进、优化说话的表达方式 , 确保对方真的听懂了、明白了 。
第一 , 假设对方什么都不懂 , 在此基础上 , 思考自己的表达逻辑并组织语言 。
首先就要假装对方啥都不懂 , 是个菜鸟或小白 。 因为对方并不是朝夕相处的熟悉对象 , 所以你不明白、或不确定他心里对这件事的真实理解程度 。
因此需要做好“最坏打算” , 他就是一无所知 , 在这个基础上 , 把沟通中需要表达的工作要点都要说到 , 确保自己的表达内容没有遗漏 。
我之前在职场中就碰到过类似问题 , 我以为的东西是12345 , 而对方以为的实际上是24567 , 表面上看都有245 , 可实际上13与67的不同也不能忽视 。
碰见小事 , 也就是临时返工罢了 , 抓紧加个班也就解决;可如果积少成多、或事关重大重要业务的时候 , 就很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 。
由此我才真的领教了 , 我的“以为”与对方的“以为”之间 , 有着多大差距 。
所以说 , 在职场中一定要注意表达的内容和要点 , 不要自己想当然 , 觉得那么简单、这是常识 , 对方就一定会明白或心知肚明 。 万一因为对方的理解差异 , 造成彼此双方的工作失误 , 只能是大家都输 。
第二 , 说话时别光顾着自己说 , 要通过对方的表情、语言、行动等多方面来识别他的理解程度 , 有不明白的要及时说明 。
能看见反应的 , 就看对方的表情、行动:
轻松理解还是皱眉思考、应答是不假思索还是若有所思反应较慢、认真听取还是跑神敷衍、看PPT或材料时能否跟得上当前的讲说速度、是否有和周围人交流询问等等;
看不见反应的 , 就听对方的用词和语态:
应答是干脆利索还是有点拖拉、语调是肯定陈述还是有所疑问、对谈论内容是有反馈还是不及时或没反馈等等 。
以上是自己能被动觉察到的方面 , 也可以选择或配合主动出击的方式 , 询问对方是否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 。
除非对方的回答表述确实准确而专业有深度 , 不然哪怕对方暂时说的是“没问题” , 自己也要对工作环节的重要关键点 , 来针对性的反向询问对方的意见与理解 , 确保确实说到并理解了 。
当然 , 在以上所有的沟通表达过程中 , 都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方式:
陈述讲解要清晰直白不啰嗦 , 但别显得着急或不耐烦;
询问对方也要注意态度 , 尽量不要显得强势、或让对方感到被质疑、不舒服 。
如此尽心尽力 , 争取面面俱到 , 才算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职场中 , 自己已经“尽人事、听天命”了 。
当然不仅职场如此 , 在生活中的重要沟通、重大决策讨论时 , 也要确保自己所说的话 , 对方是真的清楚明白 , 不然将来难免结果就是个“对牛弹琴” 。
推荐阅读
- 娱乐圈|内裤外露、透视装、排骨胸、娱乐圈的“畸形审美”
- 李晨|赚得再多,也救不了“自寻死路”的李晨
- 什么样的声音好听(声音气质)
- 刘惜君为什么不红(梅艳芳在日本的影响力)
- 对a什么意思(男生说你对a是什么意思)
- 佳能闪光灯580使用方法 佳能闪光灯
- 赵喜娜 约翰·塞纳
- |“断子绝孙”式招聘走红,已成常规操作,专门坑害应届毕业生
- 五一节祝福语怎么说简短 五一节祝福语怎么说
- 玉雕|说一说玉雕里那些神秘的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