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非同一时代? 张仪苏秦( 二 )



当然 , 以上结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战国时期的书信 。但战国书信是书 , 《史记》、《战国策》也是书 。为什么前者更可信?

唐兰先生在《司马迁从未见过的珍贵史料》一文中说:“(司马迁)没有看到关于苏秦的第一手史料 , 所以他把苏秦在公元前3世纪初的事迹推到了4世纪末;把张仪和苏秦的顺序改为苏秦和张仪;五国侵秦成为六国之盟 , 而且提前了45年(前228-前333年) 。因为时机把握不好 , 他的《苏秦传》等于后世的传奇小说 。……"

杨宽先生还说:“现在的战国政策中 , 既有比较原始的苏秦资料 , 也有后人捏造的东西 , 可以说是真假参半 。《史记》中的苏秦列传 , 几乎都是后人杜撰的长篇游记故事 。因为司马迁误信这些说法是真的 , 误以为苏秦是同时代张仪的对立面 , 反而舍弃了原来关于苏秦的资料 , 或者把这些资料中的“苏秦”改成了“苏代”或者“李肃” 。所以战国中期有许多与苏秦活动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 真相模糊 。”(杨宽《马王堆帛书的史料价值》)

两位历史学家认为 , 传统史料中的苏秦历史被太史公人为地前移了约四十五年 。世功因为没有接触到“关于苏秦的第一手史料”而犯了错误 。

历史学家持这种观点是有原因的 。但在没有具体证据的情况下 , 既然可以说传统史料中苏秦的活动时间是人为提前的 , 那么是否也可以认为战国书信中记载的苏秦之事是人为推迟的呢?其实《战国策》中关于苏秦的记载并不一致 , 很多章节早就被后人反驳 。即使是战国书信中记载的 , 也不是所有关于苏秦的篇章都被专家认可 。如帛书第二十章《燕王篇》 , 虽名苏秦 , 但唐兰先生称之为“无疑后人必作也” 。既然这篇文章是“后人所作” , 那么有没有可能帛书中关于苏秦的其他章节也是如此?

更有甚者 , 唐兰先生认为司马迁未必见过战国书信之类的资料 ,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猜测 。马王堆汉墓属于西汉早期 , 与司马迁的生活时代相差不远 。很难想象侯波一家当时收集的史料 。像司马迁这样两代太史氏家族的人是不会见他们的 。

且不说司马迁 , 就说战国政策的组织者刘向吧 。编纂《战国策》时 , 他看到的史料远比现代人多 。《韩曙文艺志》纵横类中有31个紫苏 , 10个张子 。其中 , 的原注名为《秦·随传》 , 的原注名为《·随传》 。刘对刘向修改战国策时 , 和都在场 。由于《汉书》中提到了传记 , 基本可以肯定 , 司马迁写《史记》时 , 紫苏和张子已经存在 。在推测战国书信的来源时 , 杨宽先生提出内容很可能来自紫苏——司马迁、刘向等人没看过相关内容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司马迁、刘向等汉代学者都读过战国时期的书信 , 那么他们所编纂的史料为什么省略了帛书的大部分内容?

显然 , 这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与唐兰、杨宽等现代学者完全相反的结论 。——苏秦第一 , 张毅第二 。在这种情况下 , 有关苏秦晚年的史料要么被他们抛弃 , 要么被改成“李肃”或“苏代” 。

太史公在《苏秦列传》中提到:“苏秦三兄弟 , 皆游说诸侯成名 , 其术善变 。而苏秦被转死 , 全世界都在嘲笑 , 保守他的学术秘密 。但又说苏、秦差异甚多 , 时事不同之类的都依附于苏秦 。苏秦的丈夫升到了死亡的边缘 , 连六国都跟随亲秦政策 , 智慧超群 。所以 , 我把我的行动列了出来 , 后面是它的先后顺序 , 这样才不会孤单 。”由此可见 , 太史公确实接触到了大量关于苏秦的史料 , 但在时间上有很多错误 。最后 , 他去挽救苏秦的历史 , 整理了苏秦历史的“时序” , 写了《苏秦传》 。说太史公没看过战国书信内容 , 只是现代人的一种假设 。刘向编撰的《战国策》基本上沿袭了太史公的思想 , 尽管其中关于苏秦的史料存在诸多矛盾 。

从上面可以看出 , 汉代史家在面对众多相互矛盾的史料时 , 做出了与同时代史家完全相反的结论:苏秦在先 , 张仪在后 。更重要的是 , 汉代史家看到的原始史料可能远比现代人丰富 。其中可能有很多类似战国书信的史料 , 但更丰富、更准确 , 正如《苏秦列传》所记载的那样 。然而《苏秦传》所依据的原始史料却没有流传至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