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陈情令:世家子弟皆需佩剑,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剑

陈情令|陈情令:世家子弟皆需佩剑,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剑

文章图片

陈情令|陈情令:世家子弟皆需佩剑,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剑

文章图片

陈情令|陈情令:世家子弟皆需佩剑,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剑

文章图片

陈情令|陈情令:世家子弟皆需佩剑,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剑

文章图片

陈情令|陈情令:世家子弟皆需佩剑,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剑

文章图片

陈情令|陈情令:世家子弟皆需佩剑,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剑

文章图片

看过陈情令的朋友想必对于蓝湛的避尘剑都不会陌生 , 剧里的各世家子弟都以佩剑为最大礼仪 , 魏无羡出席宴会因没有佩剑 , 就被各世家指责不讲礼仪 , 没有家教 , 肆意妄为 , 除此之外 , 仙门百家都认为 , 天下大道 , 唯有剑道是正道 , 魏无羡之所以被人喊打喊杀 ,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抛弃剑道转修诡道 , 可见 , 剑 , 这一在我国的文化与社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件 ,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剑器在我国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
《陈情令》剧照
什么是剑

《释义·释兵》:“剑 , 检也 , 所以防检非常也 。 ”
剑的本义是用以防范非常的防身卫体武器 , 在古代主要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 , 又叫直兵 , 是一种尖刃冷兵器 , 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 , 形制极为短小 , 其尖锋 , 属双刃有短柄的兵器 , 剑属于非军事斗争中的主要兵器 。 俗称“百兵之君”“短兵之王”“百刃之君” , 根据考古发现 , 中国最早的剑出现在西周时期 。
宝鸡竹园西周柳叶青铜短剑
只是那个时候的剑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近身防卫型武器 , 但是中国人是一个非常注重意境的民族 , 任何东西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被中国人赋予文化的的意义 , 就比如看到月亮就会想到故乡 , 看到柳树就会想到留下 , 剑也不例外 , 这些被中国人的赋予的文化意义 , 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寄托 。
春秋战国与剑文化发展研究春秋战国军事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的大动荡时期 , 也是我国剑文化得到全面发展的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 , 平王东迁致使周天子的势力一落千丈 , 王权衰落 。 导致诸侯竞相争霸、群雄角逐 , 因诸侯国之间不断的兼并战争引发的战争的需要催动了军事武术的发展 , 为了适应战争中军士们作战的需要 , 剑作为与长兵以及护身武器所配合使用的短剑 , 其近身防卫型武器的优势日益显露 , 成为军士随身携带的必备武器 。 剑的军事用途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短兵器 。 剑的军事用途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
东周式短剑
剑的形制与铸造春秋战国时期 , 可以说是剑的时代 , 史载名剑 , 在这一时期辈出 。 这是剑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 在这一时期不论是从剑的形制 , 还是铸剑工艺都出现了极大的发展 。
剑器专家李清晨曾经在其文章中指出:
“战争形式的变化导致剑成为战场的主要兵器 , 由于战争频繁 , 兵种更新 , 剑在战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 成为主要的兵器 , 剑的品种 , 形制 , 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再加上冶铁技术的出现 , 大批的铸剑工匠大显身手 , 以高超的铸剑工艺 , 铸造出质地优良、造工精美、锋利无比的剑器 。 ”
西周时期 , 剑通常来说都比较短 , 一般只有30厘米左右 , 形体较短 , 剑腊狭 , 呈长尖三角形 , 扁茎 , 没有明显的脊 , 只是稍微隆起而已 , 有的具有纹饰 。 而春秋时代的剑一般在 50cm 左右 , 个别也有 60cm 稍长者 , 到了战国时期 , 剑长则在 70~100cm 之间或稍长者 , 剑身明显变长 , 剑身长短的变化 , 带动了剑的技艺的变化 。 与西周时期相比 , 这一时期的剑形制的特点是 , 剑身明显的增长 , 锋刃锐利、剑从较宽、剑格厚宽;剑较重、剑跟厚、剑脊直、截面菱形 。
青铜剑各部分名称
【陈情令|陈情令:世家子弟皆需佩剑,从文化角度看我国古代的剑】除了形制不一样外 , 铸造工艺也有所不同 , 西周时期 , 青铜剑的锡含量较低 , 大概在11%左右 , 到了春秋时期 , 青铜剑的含锡量略有增加 , 达到 11%~14% , 开始降低铜的含量 , 与此同时 , 开始在铸剑时加入铅 , 且铅的含量较高 , 在 4%~13%之间;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剑锡的含量相对于春秋时期又有所增加 , 在 14%~19%之间 , 此时的剑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抗拉强度 , 延伸率降低 , 而铅含量则减少到 1%~7%之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