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谱仪器——紫外光谱仪的几个技术指标?


紫外光谱仪器——紫外光谱仪的几个技术指标?

文章插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紫外光谱仪,以及紫外光谱仪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用途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仪器组成
  • 紫外光谱原理
  • 紫外光谱仪和红外光谱仪区别及其应用?
  • 紫外光谱仪的几个技术指标
  • 紫外光谱仪
Q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用途1、用来测量待测物质对可见光(400~760nm)的吸光度并进行定量分析的仪器,称为可见分光光度计 。可在600nm测定细菌细胞密度 。
2、紫外可见光谱仪用来测量待测物质对可见光或紫外光(200~760nm)的吸光度并进行定量分析的仪器 。可以测定核酸和蛋白的浓度,涡街流量计也可以测定细菌细胞密度 。
3、紫外分光光度计又可分为单光束,假双光束,双光束 。它们的用途又有区别 。
4、单光束:适于在给定波长处测量吸光度或透光度,一般不能作全波段光谱扫描,要求光源和检测器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
5、双光束:自动记录,快速全波段扫描 。可消除光源不稳定、检测器灵敏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适合于结构分析 。仪器复杂,价格较高 。
Q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仪器组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以及数据处理及记录(计算机)等部分组成
普通紫外可见光谱仪,主要由光源、单色器、样品池(吸光池)、检测器、记录装置组成.为得到全波长范围(200~800-nm)的光,使用分立的双光源,其中氘灯的波长为185~395 nm,钨灯的为350~800nm.绝大多数仪器都通过一个动镜实现光源之间的平滑切换,可以平滑地在全光谱范围扫描.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光孔调制成光束,然后进入单色器;单色器由色散棱镜或衍射光栅组成,光束从单色器的色散原件发出后成为多组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通过光栅的转动分别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经狭缝送入样品池,然后进入检测器(检测器通常为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最后由电子放大电路放大,从微安表或数字电压表读取吸光度,或驱动记录设备,得到光谱图 。
紫外、可见光谱仪设计一般都尽量避免在光路中使用透镜,主要使用反射镜,以防止由仪器带来的吸收误差.当光路中不能避免使用透明元件时,应选择对紫外、可见光均透明的材料(如样品池和参考池均选用石英玻璃).
仪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光电倍增管、检测器和光栅的改进上,提高仪器的分辨率、准确性和扫描速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杂散光干扰.目前,大多数仪器都配置微机操作,软件界面更贴近我们所要完成的分析工作.

Q3:紫外光谱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或离子)吸收紫外或者可见光(通常200-800 nm)后发生价电子的跃迁所引起的 。由于电子间能级跃迁的同时总是伴随着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因此紫外可见光谱呈现宽谱带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横坐标为波长(nm),纵坐标为吸光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最大吸收峰位置(λmax)以及最大吸收峰的摩尔吸光系数(κmax) 。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代表着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特征吸收 。而其所对应的摩尔吸收系数是定量分析的依据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重要的概念:生色团:产生紫外或者可见吸收的不饱和基团,一般是具有n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如C=O, C=N等 。当出现几个生色团共轭时,几个生色团所产生的吸收带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长比单个生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 。助色团: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使生色团吸收峰加强或(和)使吸收峰红移的基团,如OH,Cl等红移:最大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蓝移:最大吸收峰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增(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强(减弱)的效应 。2. 价电子跃迁的类型以及吸收带
σ→σ*跃迁:吸收能量较高,一般发生在真空紫外区 。饱和烃中的C-C属于这种跃迁类型 。如乙烷C-C键σ→σ*跃迁,λmax为135nm 。(注:由于一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只能提供190~850nm范围的单色光,因此无法检测σ→σ*跃迁)n→σ*跃迁:含有O、N、S等杂原子的基团,如-NH2、-OH-、-SH等可能产生n→σ*跃迁,摩尔吸光系数较小 。π→π*跃迁:有π电子的基团,如C=C,C≡C,C=O等,会发生π→π*跃迁,一般位于近紫外区,在200 nm左右,εmax≥104 L·mol-1·cm-1,为强吸收带 。K带:共轭体系的π→π*跃迁又叫K带,与共轭体系的数目、位置和取代基的类型有关 。B带:芳香族化合物的π→π*跃迁而产生的精细结构吸收带叫做B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