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音频__如何正确解读《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 九 )


《泰伯》第十二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
《泰伯》第十三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泰伯》第十四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泰伯》第十五章: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泰伯》第十六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泰伯》第十七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泰伯》第十八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
《泰伯》第十九章: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泰伯》第二十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泰伯》第二十一章: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
简介
泰伯是《论语》的一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
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
Q4:如何正确解读《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确解读《论语》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自已的才能、能力被了解,不会被器重,无法得到破格提拔器重,咱也无需烦闷,也无需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平心静气,一如既往 。这种表现是符合君子的涵养的 。孔子告诉我们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人不了解自己,不害怕;怕的是自己并不了解他人,误会了他人 。“知”还能够理解为“了解”,自己做了好事儿,拥有正确认为,明明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利,但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兼容、不褒奖,有时候还会导致些误解、歪曲乃至诬蔑、进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生气,抱怨,不气愤,不消沉,永不放弃,再次积德行善,探求真理,丝满不在乎自已的毁誉,这种涵养、品行,自然合乎君子的品性 。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书籍之一,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写成的,至东汉早期成册,它是以语录体和会话文体活动为主导,展示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谈举止,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环境伦理学、价值观念及教学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
《论语》内容涉及政冶、文化教育、文学类、哲学思想及其不敢为天下先这个道理等各个方面 。早就在秋春中后期孟子设坛授课阶段,其主要具体内容便已原始创成;孔子过世之后,它的徒弟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它的观点,并逐步把这些口头上熟读成诵的经典话语言谈举止记下来,因而称之为“论”;《论语》关键记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举止,因而称之为“语” 。

Q5:如何正确解读《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正确解读《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仁是通过人的本质而成,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但是因为后天不良习气所染,仁的性德呈现不出来了 。先要学道,这种道便是《易经》、《老子》里边所说的“道”,便是孟子常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道” 。
但“道”并不是非常容易弄明白的,所以只好委屈求全,先讲“德” 。《道德经》里便是专业讲“道”和“德”的,“道”是体,“德”是“道”的用处,但即使是“德”,还是不要非常容易弄明白,那只能再退一步,从讲“仁”正式开始 。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尽管保证“刚、毅、木、讷”,不一定就是“仁”这种境界 。但要是甜言蜜语、善于辞令、装腔作势,以阿谀谄媚之丑恶嘴脸取悦于人,肯定就并不是“仁”的境界了,换句话说,这样的人遭糕,表里不一,嘴上一套,内心一套,难以与人交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