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我国需要建设福利国家吗?学界观点分化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随着这一时间节点出炉,关于我国是否需要建设福利国家,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看法 。
有学者主张,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必须真正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也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绝对不是“等靠要”,要避免有些福利国家出现过的陷阱 。
“福利国家”制度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我国需要建设福利国家吗?学界观点分化】8月27日,宗越踏上了从北京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开启了人生的新一段征程 。
作为今年秋季入学瑞典隆德大学自然地理生态系统科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宗越向采访人员道出了她选择去瑞典留学的原因 。
“主要是基于高中时期曾赴瑞典当过一学年交换生,已经对瑞典当地的习俗、语言和生活方式有了一定了解 。瑞典当地人大多热情友好,而且那里的学术氛围比较浓厚,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这是我所向往的 。”宗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她在高中当交换生时,就已经知道瑞典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高福利国家 。
“瑞典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都完全免费 。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都能享用免费的午餐和免费的班车 。瑞典政府每年补助3000克朗给每个学生,相当于人民币约2218元(编者注:据9月22日汇率,1瑞典克朗=0.7393人民币) 。”宗越说 。
除了瑞典,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往往被视为福利国家 。
与社会科学领域内的诸多西式舶来品相似,福利国家概念也是舶来品:一种由国家通过立法来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国民基本福利职能的政府行为模式 。
而这些国家进入这种模式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在2018年根据标志性事件,确定了世界各国进入福利国家的时间(见表格),比如英国工党于1945年大选中提出创造福利国家的政策主张,胜选后的工党政府履行了竞选诺言,进而建立了首个福利国家 。

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我国需要建设福利国家吗?学界观点分化

文章插图
(资料来源:年份与名义人均GDP来自杨立雄2018年的研究,今日美元价为使用wind数据库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将名义人均GDP折算所得 。制表:孙久文)
我国未来是否需要建设成为福利国家?众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支持中国建立福利国家 。他在今年8月出版的《读懂未来中国经济》一书撰文称,应着手建立中国特色福利国家 。他表示:“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共享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化过程,建设福利国家既是在更高发展阶段体现现代化本意的最高目标,也是现代化的最后冲刺阶段,为加强社会保护以避免遗漏任何一个群体的最后手段 。”
蔡昉所指的中国特色,包括七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在他看来,国力到达一定发展阶段,必然走这条路 。
但是,也有专家对我国建设“福利国家”这一概念提出不同看法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日前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福利国家”不是一个概念,它讲求劳动伦理 。
“作为社会个体而言,要认识到一个重要原则,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共同富裕绝对不是等靠要,要避免福利国家的陷阱 。”吕德文表示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宏山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人员采访表示,“福利国家”是一个西方概念,如果我国采用这一概念,一定要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而不照搬西方概念和福利模式 。
杨宏山认为,我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和社会共同体,跟西方一些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所建设的福利国家相比,肯定不是一个概念,在运作机制和整个系统设计都要复杂得多,要避免让社会产生“等靠要”的联想 。
“我们不如发挥东方的智慧和想象力,打造一个更加中性的、更具有本土化的新概念,表达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愿景 。”杨宏山说 。
人均GDP和收入中位数,哪一个衡量福利国家标准更准确?
蔡昉在近日演讲中表示:“按照一般规律,在人均GDP一万到两万五千美元,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占比)从26%提高到36%的水平,就是一个福利国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