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评论区商品推广套路多,如何监管?

为逃避广告审查,在热点新闻的评论文案中夹带推广内容
【经济民生看点】社交平台评论区商品推广套路多,如何监管?
很多人在社交平台“冲浪”时有看评论的习惯 。不过,有用户吐槽:如今多家社交平台的评论区产品推广泛滥,有的是“硬广”,有的则隐藏于评论文案里 。
这些产品推广有哪些套路?谁来监管?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
评论或为产品推广
近日,一则“高校连续15年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的新闻登上了某社交平台的热搜榜 。在这则新闻下面的评论区,一用户撰写评论表达了自己的钦佩之情,并收获了1800多个点赞和多条回复 。
笔者细看这名用户的评论,发现该用户还提到“画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有人还回复他,“你也很厉害” 。点进其个人主页,笔者发现其中内容全部为一些素描人像作品 。该用户还表示,有意向购买肖像定制的网友可以私信他咨询详情 。
这是近来各大社交平台评论区较为常见的产品推广套路 。做这类产品推广的人,往往会伪装成普通用户,在评论区描述个人戏剧性的经历,或者做出情绪鲜明的点评,以吸引其他用户关注 。比如,有些产品推广者会扮作“追星女孩”,看似在分享日常生活,实则是为了让其他粉丝注意到自己口中的“大牌正品” 。
笔者注意到,这些产品推广除了蹭热点外,还时常自带“水军”,一唱一和 。比如,在一些产品推广下面,常常有这样的跟评:“因为你的昵称关注了,点进去一看竟然有惊喜 。”这些“水军”以此来引导用户添加产品推广者为好友 。
夸大产品效果
借撰写评论推广的产品,消费体验如何?
消费者欣欣告诉笔者,她在某社交平台评论区看到一款减肥产品的推广,添加卖家微信后,购买了一款598元的套盒 。购买前,卖家承诺这种减肥产品能让她半个月瘦8到15斤 。但欣欣收到产品后,只在服用初期瘦了几斤,并且每天拉肚子五六次 。到了后期,无论再怎么服用,体重都不会减轻,反而还反弹了6斤,并没有达到卖家宣传的效果 。
欣欣购买的减肥产品并非评论区产品推广夸大功效的个例 。笔者在另一平台的“养生”话题评论区看到一条推广“祛湿茶”的评论 。卖家称,这种“祛湿茶”对男女老少都有不同的健康功效,“喝一次,排除几十年堆积的风寒暑湿热” 。但据曝光,这种“祛湿茶”实为代工厂加工,成本价十分低廉,其配方中的确含有中药成分,但仍属于食品范畴,并不能像卖家所称的那样“包治百病” 。
【社交平台评论区商品推广套路多,如何监管?】前不久,一位视频网站的博主表示,在自己与日语学习相关的视频内容下,不少评论会借“考研上岸”让用户添加群聊,“无偿分享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 。加入这些群聊后,博主发现其中的“资料”大多是盗录、盗印的正版课程材料,而卖家分享的真正目的是吸引用户购买价值几千元的日语学习课程 。该博主称,这些网课背后的经营公司不明,授课质量也参差不齐 。
合力打击违法违规广告
有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正规渠道发布广告成本高、审核严,因而一些商家便盯上了社交平台的评论区这块既能逃过广告过滤又能吸引用户的“宝地” 。
国浩律师(天津)事务所律师李子龙表示,单纯的评论区推广文字内容中一般不涉及明确的商品信息,因此较难将其界定为法律意义上的广告 。但用户如果被这种评论引流到其他包含更明确的商品售卖信息的内容中,则可将后者内容判定为商业广告 。
北京星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郝旭东则认为,依据现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 。先通过评论引流,再在个人界面分享使用感受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迷惑性,但仍具有间接推销商品或服务的特点,因而属于违规未标明“广告”的情况 。
谈及谁来监管的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平台对于这种变相的广告并非纵容,因为这事实上也侵犯到了其自身利益 。但就技术水平和实现成本来看,目前想杜绝这种问题仍然十分困难 。
郝旭东建议,对于互联网中的违法违规广告,除了用户举报外,还需要平台、主管部门等主体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主动发现并处理 。(实习生 于佳鑫)
来源:工人日报
Tags: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