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总主编”温儒敏遭质疑,被论者指为“捕风捉影的信口开河”
文章插图
温儒敏生于1946年,今年76岁 。他的身上背负的最大的名头,是“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
其工作经历如下:1964年广东紫金中学毕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期间经历了“文革”;1970年毕业,分配到广东韶关地委当秘书,曾长期在农村工作和劳动 。他不属于毛泽东所说的“三门干部”,青少年动荡而艰难的生活,以及大学毕业后基层工作的经历,对温儒敏后来的治学是有潜在影响的 。转向学术的契机出现在1978年,温儒敏通过了“文革”后第一次研究生考试,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王瑶读硕士和博士 。从1981年起,温儒敏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直到2011年退休,刚好30年 。他实际上是退而不休,仍然担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同时又受聘为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 。
笔者之前也算是一个喜欢阅读文学读物的人,一度时期,也订过《文艺报》 。温儒敏号称研究现代文学,就是五四以来到建国前的文学,但是对他的名字几乎未曾听闻过 。
而同是北大的文学研究者钱理群、陈平原都曾有所听闻,且关注过他们的学术著作,但几乎与他们一前一后出道的温儒敏竟然一无所知 。
研究现代文学,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不知为什么,竟然被委以主编教材的重任 。
文章插图
也许这与他的学术观点不疾不徐、人畜无害有关,编教材,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守旧,温儒敏的四平八稳的研究风格、八面玲珑的学术观点以及模棱两可的论述文风,秉持了中国人最喜欢的“中庸之道”,汇聚成他身上最大的优点,就是缺少争议,从而把编教材的这个大业,遗漏给了他 。
教材毕竟面对的是孩子,一般情况下,教育相对而言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很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即使有所非议,也会局限在相当狭小的领域内 。
但这一次,温儒敏却在数学教材事件之后,发表了一通预警论,走入热议中心,但他的不适当的发声,却引来了公众的围观,由此,让他一直很得瑟与骄傲的新版部编本教材,跳入公众的视线中,由此,也把温儒敏一直悄无声息在教材领域里的一些匪夷所思的做法,暴露在公众的审视目光中 。
而温儒敏的学术研究,也引起了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 。本来他的文学评论研究,属于一个冷门的领域,可能只在学术圈子里,相互耳闻,辗转知道,但一旦被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才发现,儒敏温被捧上天的学术思想,竟然是如此的浅薄、空洞、浮云 。
文章插图
这就是《文学自由谈》三月号杂志中重点推出的《温儒敏的学问之殇》一文告诉我们的如同“皇帝新衣”里的孩子的一声发声的背后资讯 。
这篇文章,对儒敏温的方方面面,可没有施以好颜色,看看文章中的几个标题:
1、“消费北大”的拼凑之作;
【“语文总主编”温儒敏遭质疑,被论者指为“捕风捉影的信口开河”】2、“总主编”成了商业符号?
3、照本宣科的鲁迅研究;
4、天花乱坠的海侃神吹;
5、捕风捉影的信口开河 。
这个五大点,几乎像骆宾王的那一篇檄文,擂起了战鼓,吹起了飓风,祭起了霹雳,将温儒敏的学术研究,撕开了表皮,露出了内里,绽放了本质 。如此尖锐与不留情,即使作为一个旁观者,也觉得瑟瑟发抖,浑身胆寒 。
《温儒敏的学问之殇》并不是捕风捉影,无风起浪,全文引用了确凿的事实,把温儒敏的学术之殇,给罗列得甲乙丙丁,条理分明 。
比如在“捕风捉影的信口开河”的一节中,文章抓住了温儒敏在研究论文中匪夷所思的“大意失荆州”,使人怀疑,温儒敏在常识性上所犯的错误,怎么能够支撑他的深度的学术研究,又怎么能保证他推出的一套教学理念能够助益中国当下的语文教学 。
《温儒敏的学问之殇》一文指出:
文章插图
——我简直不敢相信,温儒敏作为曾经的北大中文系主任,他的学术研究何以会屡屡发生“雪崩”?他的学术文章多有经不起推敲之处,甚而会把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搞错,令读者啼笑皆非,如:“据说英国人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 。这是极而言之,说明经典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存在物对于民族精神建构的极端重要性 。”(《对经典的歪曲亵渎是一种文化病象》)
推荐阅读
- 科技前沿丨网络流行语你懂多少?“梗”竟然有这么多种分类?
- 抚顺“被亲妈虐待女童”生父:不再接受捐款,千页流水账单留给女儿看
- 吴磊|吴磊:童星出身的“老戏骨”,前途无可限量
- 黄晓明|从“人嫌狗憎”到国民“晓明哥”,黄晓明就这样度过了中年危机
- 黄渤|“铁三角”想逆袭,还得看黄渤
- 果靖霖|妻子去世坚持不再婚,果靖霖13年长情,让多少“巨星”红了脸?
- 冯绍峰|44岁冯绍峰新剧状态差,被网友吐槽“西门大爷”,发福脸肿太油腻
- 张明敏|倾家荡产为国捐款,“民族歌手”张明敏的事迹,应该被所有人知道
- 人世间|给2022“最好的10部剧”排名,《人世间》第五,《天下长河》第四
- 生态水泥:“5933”战略走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