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盛旭2019年中观产业链展望:密云不雨 叶落知秋( 三 )


PART2: 从供给侧到产业结构变革
产业链的优化:上游收缩与下游扩张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生产状况的重要变量,我们可以通过“量”与“质”两方面指标来观察产业链结构变化 。统计局并未披露各个细分行业的增加值数据,我们根据月度调查的工业司工业企业财务数据,结合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使用《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法》中的统计公式,对2017年工业细分行业的增加值规模进行测算 。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增加值对比,可以观察到不同行业在2013-17这段时间内“量”(增加值规模)与“质”(增加值率)两方面的变化 。(注:此处为名义增速,与统计局月度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速有所不同 。)

广发盛旭2019年中观产业链展望:密云不雨 叶落知秋

文章插图
对大多数行业而言,量的提升也往往意味着质的提高 。供给改善最明显的行业多集中在下游消费业(如酒类饮料,医药制造,家具制造等)与装备制造业(如仪器仪表,计算机通信,电气器材,专用设备等),前者受到需求改善与政策拉动的影响,同时由于对应上游原料大多不属于供给侧改革重点行业,成本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后者则充分体现了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对工业生产的提振与助力 。
中上游过剩行业经历了两轮出清,产业链运行更为通畅 。对于中上游的石油开采、黑色金属开采、非金属开采、有色金属开采、有色冶炼等行业,2014-15年的需求收缩带来产能出清,2016-17年的供给侧改革政策抑制供给扩张,分别形成了需求主导与供给主导的两轮出清 。总体来看,近五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多积极变化,原本过剩的中上游行业持续收缩,而下游消费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张,使得过剩产能被充分消化,整个产业链运行更为通畅 。

广发盛旭2019年中观产业链展望:密云不雨 叶落知秋

文章插图
行业集中度的差异化提升
工业中上游与下游行业虽然处在相同的经济环境,却面对完全不同的政策环境 。供给侧改革主要发生在中上游行业,使用行政手段迫使行业出清,因此这些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也具有更高的定价权,而下游行业的集中度改善幅度比较有限 。因此对不同行业而言,集中度提升程度也存在差异 。相对需求变化,供给收缩成为影响工业品价格的主因 。
PPI与CPI的变化趋势验证了这一结论 。如果把CPI的工业消费分项剥离出来,可以看到它与PPI在2015年之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2016年之后波动不再趋同 。2016年初,上游在供给侧的政策作用下率先出清,集中度与定价权提升,PPI急速上升;而原材料涨价对下游利润率形成挤占,下游行业逐渐由市场化出清过渡到行政挤压出清,因此在2017下半年才逐渐见到价格底部 。

广发盛旭2019年中观产业链展望:密云不雨 叶落知秋

文章插图
随着供给侧改革政策纠偏,利润分配格局可能有所变化 。上游由“大蛋糕、大份额”逐渐转化为“小蛋糕、缩水份额”,而下游将由“大蛋糕、小份额”转变为“小蛋糕、增长份额” 。与此同时,民企扶持与纾困政策将短期缓解民企困境,但也有可能会降低下游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出清速速率 。
行业集中度提升在中上游行业更为显著 。尽管未来的利润分配格局对下游行业相对有利,但在2016-17年需求上行周期中,中上游实现了更有力的供给收缩与产能出清 。因此在中上游行业中,集中度提升表现得更为显著 。

广发盛旭2019年中观产业链展望:密云不雨 叶落知秋

文章插图
PART3:目前处在工业周期的哪个阶段——由行业看周期
无论是宏观经济、中观行业或是微观企业,它的推进和运转都具有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特征 。对中观行业,最重要的周期包括盈利周期、库存周期、债务周期与产能周期等等,而对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各个行业、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影响下,在各类周期中所表现出的特征也各不相同 。我们将整个工业划分为上游采矿业、中游原材料业、装备制造业、工业消费业与农业消费业,分别对周期位置与未来演变进行分析与推演 。

广发盛旭2019年中观产业链展望:密云不雨 叶落知秋

文章插图
盈利周期:见顶下行
中上游业的盈利弹性显著高于下游 。这一轮工业需求改善周期始于2016年初,盈利改善出现得更早 。由于供给侧改革政策改变了产业链内部的盈利分配格局,中上游行业的需求与盈利弹性明显高于下游行业 。同样的原因,下游的装备制造与工业消费品在利润分配格局中处在弱势,而且盈利弹性低于需求弹性 。农业消费品受工业品涨价影响较小,需求与盈利的回升幅度大致相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