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光环,以“叛逆与反思”为主

维纳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光环,以“叛逆与反思”为主

文章图片

维纳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光环,以“叛逆与反思”为主

文章图片

维纳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光环,以“叛逆与反思”为主

文章图片

维纳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光环,以“叛逆与反思”为主

文章图片

维纳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光环,以“叛逆与反思”为主

文章图片

维纳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光环,以“叛逆与反思”为主

文章图片

维纳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突破第五代导演的光环,以“叛逆与反思”为主

文章图片



作为“他者”存在的第六代法国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了超越本体论和“异在”的“他者哲学” , 以“他者”的绝对优先性标注了自己的思想界域 。 列维纳斯认为西方哲学始终以其总体性和同一化思维压制他者 。
列维纳斯以他者抵制西方的主体 , 反对主体对他者的抹杀 , 开启了对一元论哲学和主体性思想的解构 。 他对“他者”的基本判定是:他者具有彻底的异质性、纯粹的他异性 , 因而他者无法被整合入自我的“同一性”中 。

列维纳斯所强调的纯粹的“他者”是对近代以来主体“自我”之肆无忌惮的批判与抵制 。 第六代导演多出生于上世纪 60、70 年代 , 几乎没有受到文革伤痛的影响 。
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 , 社会上发生的诸多变化以及新观念新思想的涌入 , 使得他们具有怀疑主义精神并抗拒旧体制、摈弃文化枷锁 , “叛逆与反思”成为第六代导演的共同特征 。

王小帅曾说:“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 , 它所承载的并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 , 电影已不再是文化产业中意识形态宣传的唯一存在 , 而是全媒体海洋的多元生态环境中的其中一元” 。
为了摆脱第五代电影人“影响的焦虑” , 崛起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第六代导演没有继承第五代导演宏大叙事的风格 , 不再展现对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

他们在创作变得反主流化 , 摒弃了电影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 , 将目光转向自我与内心 , 以纪实性的镜头语言 , 聚焦于个体的生命经验 , 冷静的刻画社会现实、记录时代变化、反映社会问题、审视社会转型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影响 , 以遵循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呈现出迥异于前几代电影人的美学风格 , 集结于边缘处向中心发起突围与挑战 。
正因为以粗糙的手法穿透了现实表象 , 揭开了生活苦难、刺痛了民众的内心 , 第六代导演遭到了广播电视总局的封禁、被剥夺了话语权 。

他们的作品不能在国内上映 , 只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转战地下 , 第五代导演也把第六代导演视为会威胁到自身的“野蛮人”和“危险者” , 与主流话语一起共同把第六代导演强行“他者化” 。
显然 , 第六代相较于第五代和主流电影界而言 , 始终是一个无法进入同一性的局外人 , 他们异质性与他异性的边缘身份注定无法与主流同一 。

第六代导演的“他者”影像第六代导演早期在学校学习了众多境外电影理论 , 如法国电影符号学、台湾侯氏的长镜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法国电影新浪潮等 。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曾说:“第六代是血管里流着胶片的一代” , 第六代导演在校期间观看到大量法国新浪潮的影片 , 如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四百下》 , 布努埃尔的《黄金时代》 , 布列松的《扒手》、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等 。

这些经典作品中“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创作方式、记录普通人生活的内容风格、采用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形式、反对好莱坞式的戏剧风格与因果叙事 , 以及反秩序、反传统的思想和情绪、作者论的风格 , 都直接影响了第六代导演电影观念和创作方向 。
法国电影新浪潮在精神上的反叛成为第六代导演创作的先导 。 当第六代导演走出校园开始创作时 , 正值中国电影体制市场化改革 , 现实中政策优势的丧失与资金的缺乏 , 使得处于创作起步时期的第六代变得迷茫与脆弱 。

作为“他者”存在的第六代导演开始正视“他者”、走向“他者” , 热衷于以差异化的影像将镜头对准社会转型时期被主流社会忽视的或骚动或失落或漂泊的底层边缘人物与另类青年 , 成功的使观众关注到“他者”群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