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今天看来,有关它的艺术类别 敦煌艺术宝库的保存,使我们有可能来理解
箜篌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被复现出来之前,只能从敦煌壁画中看到箜篌的外观 。作为中国复原可演奏古箜篌第一人,他们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成功制作复原出这种“虚幻的乐器”…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以下内容为中国复原可演奏古箜篌第一人黄祎琦、许碧兰演讲实录
许碧兰:大家好!我是许碧兰 。
黄祎琦:我是黄祎琦 。我们来自中国香港 。

文章插图
▲ 左:15岁的许碧兰在香岛中学庆祝国庆演出
右:29岁的黄祎琦在华南影联乐队演出
许碧兰:我在15岁时开始参加学校的乐团 。在这一时期,黄老师回到了自己的母校香岛中学,指导我们这些师弟师妹学习琵琶和其他乐器,我们也因此结缘 。
1965年,我在中学毕业后从事的是会计工作,而黄老师的工作仍然是以教琵琶为主 。1968年,我和黄老师结了婚,组成了一个小家庭 。
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没什么人玩中国音乐,大多数人都在玩钢琴、小提琴或吉他,所以我们算是香港比较早的一班弹中国乐器的乐人 。
当时,香港市政局成立了一个中乐团,黄老师也是其中的团员之一 。但这份工作是半职业的,团员只有在有练习或者有演出时才有工资 。直到1978年,团员才开始转为职业,但是工资也很低,我们当时也过得比较艰辛 。
1980年,我们办了一家东方琴行,主要做乐器的买卖,黄老师也同时在琴行内教琵琶 。因为我从70年代初期就开始转玩古筝,也在外面琴行授过课,所以后来我也辞了职,回到自己的公司教授古筝课 。就这样,在之后的几十年,我们二人都在从事教学工作 。直到1982年,在参加一次音乐会时,我们碰到了一位给我们带来很大影响的老师 。
箜篌之梦:从生根到发芽
已完成:10% //////////
黄祎琦:曹正老师是古筝界的一位很有名的前辈,作为将古筝传播出去的老师之一,他在筝界的地位是很高的 。

文章插图
▲ 左:1986年,黄祎琦与曹正(中)
右:曹正著作《话说箜篌》
在那场音乐会上,我们正好与曹正老师坐在一起,在休息期间我们便聊了起来 。他问我们是做什么工作的,我们回答说我是教琵琶的,许碧兰是弹筝的 。他说:“这样啊,很好啊 。中国有很多乐器失传了,你有没有听说过一种叫箜篌的乐器?”我们说:“听过,它有点像现代的竖琴,是吗?”他说:“是啊,你也知道这个?我写了一篇名为《话说箜篌》的文章,对箜篌进行了介绍,我回去寄给你们参考 。”
自此之后,我们不断通信,谈论关于筝和其他关于音乐的事情 。我们也经常去中国音乐学院探望曹老师 。

文章插图
▲ 左:在香港家里制作乐器
中:80年代制作的凤首竖琴
右:80年代制作的斜樑古筝
许碧兰:在经营琴行的闲时,黄老师在琴行里面找了一块小小的地方,用于研究如何制作乐器 。中间这幅图片展示的就是黄老师做出来的竖琴 。右图展示的是古筝 。这个古筝和普通古筝有很大的区别,它中间的那条樑是斜樑,虽然下面是S型的,但是它的底板和面板是一样的弧度,所以我们称其为双弧筝 。本来在1983年时,我们就准备做这个古筝了,但是当时在香港找不到梧桐木 。后来我们去了一间做棺材的工厂,在那里买了一块价格不菲的杉木,拿回来做了这个古筝 。1986年,我们带着它参加了第一届古筝大会,还给参会的老师、同学试弹,得到了很高的赞誉 。
黄祎琦:箜篌究竟是什么?《孔雀东南飞》里面有一句诗为“十五弹箜篌”,其实这句诗中所指的箜篌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竖箜篌完全是两样东西 。

文章插图
▲ 左上:卧箜篌属于中国古代汉族乐器,与琴瑟同源
左下:弓形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
右:竖箜篌在汉代自波斯传入我国
箜篌在古代是有三种形制的 。第一种形制是左图中的卧箜篌,我们可以用字母“I”来代表;第二种是中图中的竖箜篌,我们用“L”来代表;第三种是右图中的弓形箜篌 。它来到中国后,经过汉化、也就是在加了一点装饰美化后,形成了凤首箜篌,我们用“C”来代表 。这三种形制的箜篌,它们的结构和组织都不一样 。
如果把这三种箜篌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当然知道它们是乐器 。但是如果只看“箜篌”两个字,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 。因为在被复现出来前,箜篌是一种虚幻的乐器 。我们无法接触,只能在敦煌壁画里看到那200多款箜篌的外观 。
推荐阅读
- 为什么酒店的床上放4个枕头?今天终于明白其中的用意了
- 饥荒代码怎么用
- 贾静雯|贾静雯,也走到了今天
- 披萨的做法 简单 今天分享一个披萨的简单做法英文
- 刘德华|今天娱乐圈最让人感慨的,就是刘德华了!
- facebook 怎么找客户 facebook商城怎么做
- 强酸强碱,真能让尸体消失无踪吗?
- 如何高贵优雅地砍价?
- 安定门是什么梗?
- 娱乐圈|拘捕5人,4男1女,这真是今天娱乐圈最大快人心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