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良药话乌鸡

说到乌鸡,或许很多人在市场上司空见惯,但对其药用食疗价值,知之甚详者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了 。乌鸡,由它的骨骼、皮肉都乌黑而得名 。原产于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又叫乌骨鸡、药鸡、武山鸡、泰和鸡、黑脚鸡等 。它与家鸡同类,属雉科动物,故形态和一般的鸡基本相同,但躯体短矮而小,头颈比较短,耳叶的颜色较特殊,呈绿色略带紫蓝色;最多见的乌鸡遍身羽毛洁白,除两翅羽毛以外,其他部位的毛都如绒丝状;其头上还有一摄细毛高突蓬起,故有“乌鸡白凤”之美称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泰和县养鸡人涂文轩,选了一百只上好的泰和鸡作为贡品献到京城,乾隆如获珍宝,赐名“武山鸡”,还加封了涂文轩的官职 。1915年,泰和鸡以名鸡的身份,代表国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受到各国的好评,被定为观赏鸡,还拿了大奖 。从此,国内外就把泰和鸡作为珍贵美丽的动物在公园展出 。现在乌鸡的养殖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北方有些地区亦有饲养 。乌鸡除了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其食疗药用价值也为世人所推崇 。乌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独特、疗效显著,素为滋补良药 。传统医学认为:乌鸡性平、味甘、无毒,入肝肾二经,具有滋补肝肾、益气补血、滋阴清热、调经活血、止崩治带等功效 。特别是对气虚、血虚、脾虚、肾虚、心虚各类虚症以及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和中老年久病体衰、体虚赢弱、神经衰弱、失眠健忘、腰酸腿疼、性功能障碍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更年期综合征等尤为有效 。明代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说:“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皆乌者、肉白乌骨者,但观鸡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 。”《食疗本草》中载“乌鸡可补虚劳、益产妇,治妇人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 。”《本草经》也称:“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羸弱可除,阴回热去津液自生……,益阴,则冲任脉俱旺,故能除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病也 。”《泰和县志》中也记载“武山鸡,以乌骨、绿冠或红冠、五爪与毛白色者最佳 。……补疗一切虚症,其功效在汤不在肉,”著名传统中成药“乌鸡煎丸”,经历代医家沿用修改并发展成当今的妇科良药――乌鸡白凤丸,不仅在国内名声显赫,而且还飘洋过海深受海外人民青睐 。据现代医学研究:乌骨鸡含有丰富的黑色素、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酸等18种氨基酸以及铁、钙、磷、铜、锌、钾等18种微量元素 。乌鸡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鸡 。每100克乌鸡肉中含氨基酸31.5克,高于普通鸡肉25%,其中缬氨酸含量更高于其它鸡种 。乌鸡脂肪中高度不饱不口脂肪酸含量多、含胆固醇低、含游离氨基酸高,是中老年、妇女儿童以及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患者理想的疗效食物 。乌鸡中含有的铁元素比普通鸡高出45% 。铁是制造人体血红蛋白的“物质工厂”,是补充人体缺铁性贫血的有效营养成分 。乌鸡中含有的有机物质,摄入人体后可调节阴阳、扶正祛邪、补精益髓,达到气血平衡,从而使人体精血充足,冲任旺盛,增强机体中激素分泌和酶的代谢活动,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和防御功能,并起到滋补、健身、美容、抗衰、防老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人体素质,使人的生命处于最佳状态之中 。乌鸡进补既可单用,也可与其它补药补品药物配伍应用,做成药膳,还可将其加工制成膏、丹、丸剂,供临床药用 。本文就几种常见的乌骨鸡药膳食疗方及其家庭制作做一介绍,供读者诸君选用 。一、乌鸡粥乌鸡肉100克,粳米或糯米60克,煮粥食用 。根据食者口味,加糖放盐均可 。还可在粥内加入适量大枣或桂圆或莲肉、胡桃肉、花生仁等,更增加乌鸡滋补用 。其补肝益肾、滋阴健脾、增进食欲的效力更强,还可用于贫血、心悸、失眠等症 。二、乌鸡百合蒸糯米乌骨鸡1只,百合60克,糯米60克,将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血水 。然后将百合、糯米纳于鸡腹中,缝合,加姜、味精,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文火炖熟后,开腹取百合、糯米作饭食,食肉饮汤 。此方具有滋阴补血、益气健胃、健脾养血、安心宁神之功效,适用于心悸怔忡、头昏目晕、食欲不振和产妇产后虚羸少气等症 。三、乌鸡炖莲米乌鸡肉200克,莲肉15~20克,糯米60克 。将鸡肉、莲子、糯米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炖熟,食肉饮汤 。此方具有补肝肾、固精、止带功效,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白带、白浊、腰痛、遗精等病 。四、乌鸡陈皮草果汤乌鸡肉250克,陈皮、胡椒各3克,高良姜、草果各6克 。先用油将上述调料用大火爆炒至香味溢出后,起锅入盘内,再将鸡肉切块,煸炒至出水后,入调料煸炒,等调料之味入鸡块后,再用水炖熟后食肉饮汤 。此方具有温中补脾、理气健胃、散寒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心腹冷痛、食欲减退等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