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渔 樵得樵,樵渔的意思-

中国古代,“渔樵”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而是具有大量文化寓意的意境名词,一种中国特有的隐逸形象 。

鱼的渔 樵得樵,樵渔的意思-

文章插图
【鱼的渔 樵得樵,樵渔的意思-】史料中最早关于渔父的记载,是周时尹喜所撰《关尹子》中提到的“渔夫习水则沈”,显然这里的渔父只是一种职业,且没有分明的形象特征 。
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渔父形象是姜太公吕尚 。《吕氏春秋》中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 。《齐太公世家》中也有类似记载 。姜太公磻溪直钩垂钓的典故赋予渔父吸引纳贤之主的新内涵 。春秋期间的渔人形象越发的深入人心 。范蠡是典型之一“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逐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因而后人常把其与渔父相联系,五湖垂钓、由仕入隐、渔隐归世等典故不胫而传 。
同时期,《吴越春秋》载有一位救人于危难的渔父 。伍子胥是春秋晚期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奢因直言进谏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受牵连,被迫出逃,至一江边,被一渔翁所救 。且渔父为保守秘密,毅然决然纵身沉江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要素的注入为后世渔父形象的完善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
鱼的渔 樵得樵,樵渔的意思-

文章插图
战国时期,《庄子·杂篇·渔父》和屈原《楚辞·渔父》的相继问世,是渔父形象趋于成熟的标志 。庄子“渔父”,借渔人之口,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强调“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不拘于俗”,表达“法天”、“贵真”等道家思想,是道家学说的代言人 。而且文章对渔父进行细腻传神的刻画,如“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颇有仙风道骨,豪放洒脱之态,使渔父的性格越发鲜明、形象越发清晰 。
《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是屈子渔父的立身之言,劝阻屈原而不得,遂“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显现出渔父洞察世事,潇洒睿智的气质形象 。
其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渔父形象,一部分传承隐逸、自然、抱朴、守真、侠义等先秦渔父的气质内涵 。另一部分,在时代背景之下应运而生,诠释着不同的时代精神 。
鱼的渔 樵得樵,樵渔的意思-

文章插图
东汉时期的严光,据《东观灌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三拒光武帝加官进爵的封赏,成为淡泊名利的代名词,也继续为渔父形象注入新鲜活力 。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捕鱼人”是通往美好桃源的引渡者,不仅体现渔父形象的隐逸思想,而且作为世俗社会的人间与桃源仙境间的牵引,这位“捕鱼者”的身上似乎也沾染了些许仙气 。为后世“引渡”、“遇仙”等题材的作品的大量衍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
魏晋玄学兴盛,唐代佛教的传播,都为渔父主题作品的激增提供思想先导和理论支持 。大一统国家的政治事件对渔父题材作品的创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永贞元年,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创作的《江雪》中,摹写披蓑戴笠的老渔翁独自垂钓的清冷场景,为渔父形象添加孤傲决然的一面 。
宋代朋党拉锯,仕途难为,致使隐逸之风弥散 。渔父诗词成了迁客骚人求得精神安宁的手段和方式 。宋代理学思想兴起,使士大夫的隐逸情结充斥了着参透人生、了悟世事的淡泊、宁静、深邃、优容 。进而宋代的渔父形象,饱含睿智、哲理的人格形象 。
元代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作为统治阶级,占据大多数人口,拥有大量知识储备的汉族人处于被压迫地位 。社会环境的独特性,一方面加剧元代作品中的渔父形象逆反心理和避世情怀;另一方面,对于人生态度的求索则表现为挣脱名利枷锁地欣喜和对生命自由的推崇 。又因为元代文人多远离庙堂,其笔下的渔父形象趋于俚俗化,出现渔父与士人背离的倾向 。
明清时期,小说独放异彩,成就极高,其中不乏渔父形象 。而且小说种类庞杂,所涉及的渔父形象极其丰富,糅合以往各个时代的人物特性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