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聚龙小镇” 泉州聚龙小镇


探秘“聚龙小镇” 泉州聚龙小镇

文章插图
泉州的聚龙镇(探索“聚龙镇”)
13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偏僻落后;13年后,这里,“山中有良田、美池、桑、竹”,改变了世界 。
一起清理湖里的淤泥,分享自己地里的收获,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城里的“邻里守望互助”就是这里的“民俗” 。
有很多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学校,也有600多亩配套设施的大型学校 。从小学到中学,这些年也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 。
它被称为“聚龙镇” 。在短短13年的时间里,试图打造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桃花源”美好家园,将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提炼出这一模式进行全国布局 。
“聚龙镇是都市牧歌的‘故乡’,邻里守望的‘家园’,传统复兴的‘天堂’”,聚龙镇总经理郭· 。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独一无二的“聚龙镇”是如何炼成的?近日,采访人员来到聚龙镇一探究竟 。
位于福建省惠安县唐璜的聚龙镇全貌 。戴衣舍
牧歌的“故乡”
【探秘“聚龙小镇” 泉州聚龙小镇】10多年前,聚龙镇主席郭天发回到家乡惠安县唐璜镇 。为了响应当地政府的招商政策,根据规划需要,他和几个合伙人在泉州建起了最早的台商创业基地 。
郭回忆说,当时的信息资源网络很差 。它位于惠安县的西部穷乡僻壤,一个不依靠海岸的城镇 。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当地的树木没有经济价值,只能当柴火 。
家乡落后的面貌,让聚龙创始团队看着就揪心 。他们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改变他们的家乡 。他们觉得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局面,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
“人的眼界永远与他的平台相称,因为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要打破观念障碍,他必须从改变和创造外部环境开始 。”郭天发认为,“高品质的环境必然会吸引优秀的人群和人群所承载的高层次文化” 。
出于改造家乡环境的初衷,他们选择了台商基地附近的地区,郭形容那里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山路崎岖,杂草丛生,水库废弃,没有人 。”但是,这样的荒野,寄托了聚龙创始团队的“故乡情怀” 。他们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故乡记忆” 。随着城乡的变化,人们远离家乡,生活在四面八方 。这种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鲜明,人们对“故乡”的追求也会越来越迫切和强烈 。因为它既是精神世界的“故乡”,也是“天堂” 。
“为城市居民建设田园般的美好家园!”这一目标定位几乎同时引起了聚龙创始团队的共鸣 。大家一拍即合,“聚龙镇”的建设蓝图就在这群聚龙人的脑海中绘制出来了 。
在这一蓝图的指引下,聚龙镇的建设者们没有先去盖楼,而是把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放在了首位 。
2007年开工建设,平整土地、修路、建水池花了一年多时间 。直到聚龙镇的“雏形”已经初具规模:聚龙湖初见波浪,亭台楼阁,草坪绿地,交通建筑 。
2008年底,聚龙镇启动了盖楼计划,生态环境的改善几乎与建筑建设同步 。随着聚龙镇几个规划的逐步实施,曾经的不毛之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位于市中心郊区和城镇之间的独特景观,一个让人感到安心的“安静之地”——郭天发和其他聚龙镇的创建者们,逐渐将他们对“故乡”的记忆带入现实 。
邻居的“家”
“除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必要的硬件,更重要的是要在‘村民’身上注入‘家乡文化’,才能打造出‘世外桃源’,”郭说 。
“什么是‘本土文化’?”
聚龙创始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和缜密调查,最终的“统一意见”是,“本土文化”的核心是“邻里文化” 。
郭天发说,随着过去几十年“城市化”的推进,人们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聚集 。城市里的高层建筑和高层住宅不仅分割空,而且潜移默化地阻隔了人们交流的媒介 。某种程度上,过去在农村互相拜访,百餐一顿,在村头巷尾聊天的越来越少,人情越来越淡 。
聚龙镇每年中秋节都会举办“千人邻里宴” 。戴衣舍
正是这种‘邻里文化’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景观 。郭等人认为“邻里文化”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下产生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中的一块私人领地 。远亲不如近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幽巷邻居少’,等等 。
因此,“让邻里文化回归现代生活”成为聚龙人不懈的追求 。
那么,“邻里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为聚龙镇业主之间的“生命纽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