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搜救》:因为是“熊孩子”就见死不救,是不是太冷血了?

搜救|《搜救》:因为是“熊孩子”就见死不救,是不是太冷血了?

文章图片

搜救|《搜救》:因为是“熊孩子”就见死不救,是不是太冷血了?

文章图片


今年国庆档的《搜救》或许是由于档期原因 , 可能比较容易被观众忽视 。 然而 , 这部影片无论在叙事内容还是影片意涵方面 , 其实都比较耐人寻味 , 甚至可以用发人深省来形容 , 因为它以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 , 触及了人类长久以来的道德难题 。

“电车难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辆电车即将撞上轨道上的四个人 , 你是否会操纵电车变道 , 使其撞上另一条轨道上的一个人?在电影《搜救》中 , 呈现出来的可以说是电车难题的一个变体:熊孩子各种惹是生非让人看了怒从心头起 , 是不是干脆可以别救算了?听起来貌似合理 , 实际上是将自己置于不可一世的上帝位置 , 幻想自己可以以一己之好恶决定他人的生死存亡 。

换个角度看 , 决定一个人到底是该救还是不该救 , 是否存在一个泾渭分明的固定标准?是要救一个最乖的孩子呢 , 还是要救一个最伟大的科学家 , 亦或是一个朝不保夕的老人?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可以被量化的价值标准 , 最终往往就会流于“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 即有价值的比无价值的更值得解救 , 价值高的比价值低的更值得拯救 , 这是活生生的人被物化的证据 , 亦是人道主义缺失的悲剧 。

好在《搜救》给出了一个在两难困境挣扎之间较为平衡的结局 , 父亲以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孩子的生命 , 以亲情的救赎消泯了道德的困境 。 《搜救》告诉了我们一点 , 那就是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 , 那就是凡人之爱皆有瑕疵 , 但瑕疵本身不会毁伤爱的真实存在性 , 人永远会为了真正的爱行不可思议之举 , 这不难理解 , 也并不困难 。
【搜救|《搜救》:因为是“熊孩子”就见死不救,是不是太冷血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