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入里是新证 热入里则胸痹

关于《伤寒论》第七条“发热恶寒者,为阳所致;因热而不恶寒者,亦为阴所致 。发于阳,七日更;发于阴,六日更 。阳数七,阴数六 。其中“起于阴”和“起于阳”在后世医家中争议较大,提出了各种假说,但都不能完全解释伤寒的病机,尤其是没有前后联系,与后世条文相悖,与临床不符 。
要真正理解“起于阴”、“起于阳”中的阴阳,必须和《伤寒论》第131条所说的一样:“病起于阳,但反过来,热入于胸为因;这个病是由阴引起的,但恰恰相反,是因为是新的而引起的 。所以有胸者,综合治疗为时过早,要结合其他原文和临床实践 。
其实“源于阴”和“源于阳”的阴阳都是风寒邪和风热邪的代表 。指出寒热性质不同的两种邪气导致证候和传变,治疗上有较大差异 。它基于以下几点:
太阳病分类后,就是病因 。
第103010条第1、2、3、6条是太阳病表证的概念和分类,定义了表寒证和表热证,第7条是太阳病表证的成因 。阴阳的出现是太阳病表证成因的总结 。这里的阴阳应该是指病因属性,寒邪为阴,热邪为阳 。
发热恶寒为风热阳邪所致;无热恶寒者,为风寒阴邪所致 。两者都是寒热致病因素的概括,不应单纯指风寒致病因素 。
“恶寒”是太阳表证的基本症状 。
【寒入里是新证 热入里则胸痹】畏寒是太阳表证的基本症状 。第一条“脉痛强则恶寒”,第三条“恶寒”,第六条“太阳病,发热口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吴鞠通说:“正如仲景所说,不讨厌风寒的人,并不都讨厌风寒 。他们先恨风寒,后热不恨风凉耳 。”发热口渴,谁不怕冷,都是温病的发展,而不是温病的初始发病 。风寒证的初始重音是“恶寒”;风热证的初始应激是发热,但初始发热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 。表寒初期,有发热发热,但必恶寒,故有“恶寒无热者,发源于阴”;风表证的发展不是恶寒,但在初始阶段,发热和恶寒都是必须发生的 。所以有“发热恶寒,因阳而起”之说 。
一发病即发热恶寒,为表热证,因感温邪所致,故为阳所致;病初为表寒证,无热恶寒,感寒邪所致,故为阴 。
寒入里为新证,热入里则胸痹 。
第一百三十一条:“病起于阳,热入于胸;病因阴,反因麻痹 。”同样是这个错误,导致胸痹肿证完全不同的结果,说明其原证不同 。胸痹是由外热、内水、水热互结所致,其病在水 。痞证是寒从表,热从里,寒热交织,其病在气 。
胸痹是指表热为误,邪热入里,病因阳 。所以强调“热入”,怕让人误认为寒邪,特别注明 。新证是指表寒为误,内寒邪入 。这种疾病开始于
表热与停饮合而成结胸协热利
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本条既有表证,又有停饮,在未下之前,停饮被称作“寒分”,也就是饮邪属阴的意思,而误下之后的两种结果:结胸和协热利都是水热互结所致,水饮是原有的阴邪,热自何处而来?
内本无热,表寒因误下入里也很难化热,如果使用寒下则更难有热产生,那么这里的“热入”只能说明是原有的表热因误下入里与水饮互结,也反过来证明这里的太阳病是“病发于阳”的表热证 。
表热误下形成众多内热证
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病误下后有脉细数的头痛、脉紧的咽痛、脉沉滑的协热下利、脉浮滑的便血、脉弦的两胁拘急、脉浮的结胸证,均为
热邪入里所致,热自何来?就是感受热邪而成的太阳表热证的原有热邪误下而来 。
与131条和139条结合起来理解,“病发于阳”应该是感受温热病邪所成的表热证 。
表寒证误下大多形成痞证,而表热证误下才能形成热证 。既要了解到不同的表证误下的结果截然不同,更需了解到在《伤寒论》中温病表热证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如第131、134、139、140条,均是对风热表证的救治论述,不仅仅是原文第6条所限 。
表寒证易愈表热证难愈
临床上风寒感冒痊愈的时间,大多比风热感冒时间短,风寒感冒往往在汗出后即可痊愈,而风热外感本身即有汗出,并不因汗出而祛邪,同时风热犯肺,往往咳嗽难愈,甚至可以迁延月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