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乱政?明朝为何重用宦官

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
历朝历代都有宦官,可有些朝代的宦官乘风破浪,很能作妖 。
譬如说明朝,明粉儿腰杆再硬气也总不至于对明朝的宦官之祸视而不见,非要把魏忠贤洗白成“忠贤”,这就没法聊了 。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所谓“明朝四大权阉”的说法,这四个人分别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按照我来说,这四个宦官之所以毫无廉耻、作恶不断,恰恰是因为没好好读书,教育上出了问题 。
本来,明朝开国皇帝就很重视教育 。
朱元璋自己是个粗人,深知文化人的厉害,时时刻刻提防着 。让太监识文断字,那不等于摆一堆文化人放到自己跟前儿了?越发显得自己没文化,真可怕 。太监就做些粗浅的体力活得了,严禁太监接受文化教育!甚至树立了“内臣不得干政”的铁碑,严厉限制宦官,不允许他们干涉政务 。
但他的子孙们却并不这么想,越是有权的地方越喜欢高学历 。堂堂九五之尊的皇帝家里,养着一群大字不识的蠢货怎么能行,恨不得连扫楼梯的都是985的名校毕业生才好!
一、内书堂:再穷不能穷教育
时代在变,人性不变,朱元璋的子孙们书读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欢跟有知识的人在一起 。于是渐渐忘了祖训,不断重视教育,提高身边人的知识文化水平 。
明初,太监多是来源于贫困无生计的底层人民,甚至有强制阉割外国战俘入宫的 。这些人幼年失学,为了能吃饱饭只得选择入宫当太监 。可以说,这是一群别无选择的可怜人 。他们入宫后,一般都从事洒扫侍奉等杂活,没有高额薪水,没有五险一金 。他们识字都不多,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修养 。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再穷不能穷教育,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为了提高太监的文化水平,便下旨开设了“内书堂”,宫里有志于学的太监们有了“专升本学习班” 。内书堂挑选聪明伶俐的小太监,教他们学习四书五经、练习书法,学期三年,学成以后,分配新的工作 。
内书堂这个机构,看似不起眼,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是作为“后备太监骨干”培养的,师资力量强得惊人 。内书堂中的老师,都是从翰林院延请,最低档次也是编修,最高甚至有翰林院侍讲、侍读等官员 。所谓侍讲、侍读,都有资格给皇帝上课的学者 。也就是说,内书堂的小宦官们,不用买学区房,也不用通过高考,就能享受到皇帝才配拥有的教育资源!
相比之下,名义上的明朝“最高学府”国子监,里头很多老师也不过是举人而已 。但内书堂的老师,不仅全是进士,而且都是进士中的战斗机——庶吉士出身 。连写出《农政全书》、翻译《几何原本》的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都有在内书堂教书的工作经验,让他们来教太监认字,那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
师资力量如此之强,教学要求当然也非常严格 。
《戒庵老人漫笔》记载,翰林院出身的陈沂回忆当年教书的情形,说这内书堂中四五百个小太监,每天都要检查学习情况,不过关者受罚,每次受罚的都有二百七八十人,超过一半 。处罚方式就是打,轻者穿着衣服挨打,重则“褫衣露体”,脱下衣服跪在一起,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用大棍子揍 。
而太监们回忆自己在内书堂的求学经历,那就更凄惨了 。明末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写道,小太监在内书堂中一旦违反学规,就要挨打、罚跪 。有一种叫做“两手扳著两脚”的处罚方式,特别惊悚,它有点类似现在体能测试的“坐位体前屈”,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动作要站着完成,且一站就是几炷香的工夫,受此处罚者,都苦不堪言 。

明朝太监乱政?明朝为何重用宦官

文章插图
▲就这个动作,维持一小时,确实比较痛苦
内书堂虽然艰苦,但宦官们依然把内书堂视为“正途”,教育能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啊!
从内书堂里走出来的精英宦官们,有资格进入一个大名鼎鼎的部门——司礼监 。
二、知识改变国运
如果说内书堂是太监心目中的国子监,那司礼监,就是太监心目中的内阁 。
司礼监这个部门,洪武年间便已经设立,但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掌管宫廷礼仪的普通机构 。它在后来一跃而升为宦官部门之首,据说还是托明宣宗朱瞻基的福 。
内书堂普及教育之后,朱瞻基就拥有了大批识文断字的宦官,这些宦官进入司礼监,并获得了司礼监批红的权力 。
所谓“批红”,是明朝皇帝行使决策权的一种方式 。臣下送来的奏本,内阁草拟好批复,再经由六部审议之后,还要皇帝批红,才能确认为旨意 。但皇帝日理万机,不是每一本都能亲自作答,写不过来的,朱瞻基就让司礼监按照拟定好的意见,用朱笔抄录,然后下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