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廉洁官员的故事?廉洁历史故事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总是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腐倡廉的故事,欢迎阅读 。
故事一
在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 。这年秋天,全国有32个郡和封国发生了蝗灾,接着是黄河泛滥,逃难的百姓达数十万户 。而位于黄河之北的冀州,灾情尤为严重 。危难之际,朝廷委任侍御史朱穆为冀州刺史 。朱穆嫉恶如仇,浑身是胆,早已闻名天下 。冀州各县县令闻风丧胆,在朱穆刚渡过黄河时,四十多个县官丟下官印,拔腿跑掉了 。朱穆到任后,救灾、反腐“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他上奏弹劾贪官,有的自知在劫难逃,便在家中悬梁自尽了(《资治通鉴》卷53) 。朱穆可谓是腐败分子的“克星” 。
故事二
文章插图
在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0) 。代宗这年五月驾崩,德宗继位 。代宗特别宠爱宦官,宦官出使各地,他默许甚至鼓励他们收受钱财,最后愈演愈烈,宦官所经州县,当地均发公文“与赋税同”,让百姓缴纳贿赂宦官的钱财,阉竖每次都是“重载而归” 。唐德宗上任后,一反老爹的态度,严令宦官出使收受贿赂,违者重惩 。然而,宦官们以为新帝不过例行公事喊喊而已,故仍照收不误 。这年六月,德宗派遣宦官邵光超,代表朝廷赴蔡州慰问、赏赐刺史李希烈 。李重礼赠送邵阉,有奴仆、马匹及七百匹细绢和二百斤黄茗 。德宗闻后大怒,“杖光超六十而流之” 。打了六十大棍,然后流放 。出使途中的阉人知道后,吓得把收受的财物都扔到了山谷中,之后“虽与之,莫敢收”( 《资治通鉴》卷225) 。
故事三
发生在美国 。1973年,“水门案”爆发,总统尼克松为了掩盖真相,急需一百万美元的“封口费”,以确保水门案犯“守口如瓶” 。白宫班子当时的年度预算高于七千万美元,作为堂堂总统,区区一百万,还不是小菜一碟 。若放在咱这里,恐怕一个七品县令就把它搞定了 。然而错了,尼克松根本不敢“批条子”染指那七千万,只好秘令一个亲信去找人凑钱,慑于法律此人在法庭上都交待了,这也是“水门事件”最后上升为大案要案的原因之一 。原来,美国的宪政体制在设计之初,就把总统的行政权和“钱袋权”分割开了 。那七千万你可以用,但最终要受国会审计部门的严格审计和监督,用错了地方那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因此,尼克松绝对不敢拿公款去干坏事(中国法制出版社、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第22案》) 。
这三个故事都很有“特色”,均道出了反腐败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第一个告诉人们,反腐败必须选好“纪委书记”,而这“书记”又必须具备两点:一是自身比铁硬;二是视腐败如寇仇 。朱穆正是这样一位“纪委书记”,他活了64岁,晚年官至尚书,一生“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 。朱穆性格刚烈,与贪官污吏誓不两立,他见到贪官,就像孙悟空见到了妖怪一样,两眼喷火,必欲除之方罢休 。贪官为什么那么怕朱穆,道理正在这里 。假如刺史不是朱穆而是一个奸佞、滑头或“好好先生”,冀州的“反腐倡廉”是个啥局面,我想就不用多说了 。
中间一个告诉人们,反腐败必须动真格,不能靠作秀,不能停留在指示和会议上,不能把棒子高高举起而轻轻放下,应该真打、重打,严惩之下必有怯夫 。只有让腐败分子感到腐败的结果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时,他们才不去伸手,头脑才会清醒 。正是唐德宗对邵光超的毫不留情,才使反腐生威,收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多年的弊政“铁帚”一扫而光 。
最后一个告诉人们,制度是遏制腐败的根本,核心是用权力制约权力,谁都没有无限权力,“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谁的权力后面都有一只甚至几只“黄雀”在盯着,让人不敢贪,无法贪,贪了“必被捉” 。相比之下,选好“纪委书记”也好,“杖六十而流之”也罢,都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都有极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政策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的可能性很大 。中国历史上,历代都不乏朱穆式的人物,但结果却是历代贪官污吏成群结队,而“朱穆”的结局也多是以悲剧收场,朱刺史最后就是被朝中的恶阉迫害致死的 。制度是反腐为基,辅之以选好人、动真格等手段,应是反腐败的正道和大道 。
推荐阅读
- 麦家简介 麦家资料
- 美容|洗脸,当代年轻人都不会了?
- 廉洁教育的诗句?形容教师廉洁的一句话
- 当代作家王小波观后感?王小波读后感
- 描述醴陵的一首诗?当代写醴陵的诗
- 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加强廉洁教育工作
- 大学生|当代大学毕业生现状,工资多半只够温饱,寒窗苦读的意义何在
- 所有的官都贪吗?清朝贪的官员
- 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著名教育家
- 求职|当代九五后打工人职场图鉴:“咸鱼不想翻身,摆烂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