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 全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审议颁布了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中国脊医进入中国职业大典 , 成为中医行业的一个职业 。《大典》对中医整脊的专业定义是:“运用中医和脊柱运动力学理论 , 预防、诊断和治疗脊柱损伤和脊柱疾病 , 以屈曲复位为主要手法的专业人员” 。
今天 ,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进入大众视野的中医整脊学科从建立到发展的历程 。
中医整脊的社会和学术背景
目前脊柱劳损一方面发病率高 , 另一方面由于是局部治疗 , 复发率高 。资料显示 , 现在腰痛的发病率高达30% , 中老年人更是高达70% 。而且中老年人患颈椎管狭窄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导致的瘫痪是很常见的 。因此 , 如何提高脊柱劳损疾病的防治水平 , 为伤病员提供专科医生 , 是社会的迫切需求 。
中医对脊柱劳损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魏教授在本世纪初以其《中国骨科技术史》(1983年出版)的研究为基础 , 开展了中国整脊技术史研究 , 对春秋战国以来中医对脊柱劳损的认识和诊疗经验进行了整理、发掘和总结 , 对历代正骨、针灸、推拿、内外用药、运动等经验进行了探讨 , 并加以阐明 。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 也挽救了我国脊柱推拿的历史地位 , 产生了国际影响 。
自1934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Mixter和Barr撰写的《椎间盘破裂累及椎管》一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年 , 将19例腰痛患者归结为髓核疝 , 经手术证实 , 命名为“椎间盘破裂” 。它被誉为创造了所谓的“光盘时代” 。半个多世纪以来 , 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疼已经成为一条“金科玉律” 。随后的手术切除疗法风靡全球 。国外的专家已经认识到椎间盘手术的缺点 。根据美国骨科医生协会2001年的报告 , 成功率分别为45%和54% , 其中35%需要再次手术 。
毫无疑问 , 椎间盘理论减轻了很多患者的痛苦 , 但却导致了很多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最严重的损失 。正如美国骨科专家贾姆斯 。H.Beaty指出:“椎间盘切除术是为了缓解坐骨神经痛 , 但不能恢复腰椎正常的力学问题 。”中医正骨推拿也能治愈很多颈腰痛 , 但由于不能恢复正常的颈椎曲度 , 复发率高 , 特别是对于脊柱侧凸患者 , 其椎体曲度消失 , 导致手术率高 , 晚年椎管狭窄发生率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和发展 。
中医整脊学科创建于本世纪初 。魏教授带领他的技术团队研究和继承了中医诊治脊柱损伤的经验 。按照中医原有的思维理论 , 用整体思维代替零碎思维 , 用系统思维代替机械思维 , 用动态思维代替静态思维 。从脊柱的功能解剖学出发 , 运用现代医学科研方法研究脊柱运动的生物力学 。发表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03《脊柱功能解剖学研究》 。首先提出了“中医整脊”这一学科术语 , 并首创了“调筋、调调、练功”三大疗法原则 。同时 ,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 , 一系列的尸体解剖、动物实验、动态X-ra
在中医脊柱运动力学创新理论的指导下 , 魏还运用整体方法论整合中医疗法 , 提出了“调筋、调调、练操”三大治疗原则;“整脊调整、针灸推拿、内外用药、功能锻炼”四大疗法和“医患协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治、上病治、腰椎病治、腹病治、脊柱治”八大策略 。同时 , 通过总结以往整脊手法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经验教训 , 对历代整脊手法进行实验研究 , 提高其科学性 , 筛选出10种整脊手法和6种牵引调手法 , 并明确了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十年来 , 全国24家医院调研 , 采用上述整脊调整方法治疗的病例超过10万例 , 无一例发生意外 。由于其安全性、科学性、实用性 , 三大原理、四大疗法、八大措施、十项捏脊手法、六种牵引调法成为后来《中国整脊学》的主要内容 。
中医捏脊已经成为一个医学专业 。
学会的成立及其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捏脊分会成立后 , 开展了以下工作:
行业标准化研究
推荐阅读
- 痰湿型体质吃薏米好么
- 阅读中医名著《西游记》
- 高校|中国石油总部2023校园招聘18人,要求国内排名前10高校学科评估A+
- 张仲景是什么时期的名医?东汉名医张仲景对中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 熏蒸的禁忌症
- 电针灸的好处与坏处
- 一天中针灸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 中医方证与病机之我见
- 中医医疗行为须构建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