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食粽起源于南方还是北方? 粽子的由来( 二 )


越族与粽子
虽然《徐琪解集》中关于吃粽子与屈原关系的记述不能当真 , 但它提供了早期粽子的另一种形式 , 即“竹筒藏米” , 简称“桶粽子” 。如果说小米是北方的特产 , 那么“木桶粽子”显然属于南方风光 , 与古代百越民族关系密切 。
白是古代生活在中国南方的许多民族的统称 。它们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岭南及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这些地方基本都是泽国水乡 , 水网密布 , 植被茂盛 , 气候湿热 , 降水充沛 , 非常适合竹林的生长 。自古以来 , 竹子对百越民族的经济生产、衣食住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百越人不仅擅长用竹子制作日常手工艺品 , 还学会了用竹筒来盛饭 。比如百越后裔傣族 , 至今还保留着用竹筒煮饭的习惯 。
傣族竹筒饭 。
此外 , 南方大规模种植水稻也是证明“木桶饺子”起源于百越先民的重要事实 。
关于栽培稻在亚洲的起源和传播 , 一直有很多争议 , 包括印度、泰国、越南、云南等等 。然而 ,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 , 壮侗语和方言中带有“米”字意义的词的读音有明显的同源关系 。
今天 , 中国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使用壮、侗语言 , 包括壮、侗、傣、布依、仫佬族等 。都是百越的后裔 , “米”字在各自语言中的发音也很接近 , 可以看作是古代百越语“米”的底残 。
众所周知 , 南方人包粽子用的米是糯米(北方人习惯称之为“糯米”) , 对应的作物是糯米 。糯米在史料中最早被记载为“傩” 。《说文解字》:“郭培指稻米 。”《晋书·林子》说:“糯米粘糯米 。”《本草纲目》说糯米“黏软 , 故名糯” 。“粘”在壮语北方方言中读作牛 , 在南方方言中读作怒 。“糯米” , 在北方方言中读作hau niu , 在壮族南方方言中读作kau nu , 意思是“糯米” 。
从现实环境看 , 这些操壮侗语的南方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气候温暖 , 土地肥沃 , 雨量充沛 , 灌溉方便 , 自然条件优越 , 适宜糯米生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自古以来百越先民及其后代都有丰富的糯食文化 , 其中信息资源网也包括粽子 。
贵州糯米稻田 。黔西南贞丰县甚至在2016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糯食之乡”称号 。
与北方的华夏人相似 , 百越后裔的吃粽子文化也包含着许多美好的祝愿和寓意 , 如祭祖、团圆和谐、繁衍生息、美满爱情、平安幸福、希望丰收等 。因此 , 粽子也是一种重要的节日食品 , 在结婚、生育等仪式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中国人食粽起源于南方还是北方? 粽子的由来】从南北方的情况分析 , 北方的“粟米”和南方的“桶粽子”在古代应该都有独立的起源 。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 , 随着南北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 桶装粽子中的粟米和糯米形状逐渐统一 , 融合成了流传至今的粽子样式 。
粽子的香味弥漫全国 。
用植物叶子煮着吃的粽子定型后 , 慢慢地就传遍了全中国 , 即使在遥远的西域也能看到 。
1994年 , 旅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文物时 , 偶然发现了一枚新疆吐鲁番出土的“稻草粽子” 。“粽子是用草条做的 。粽子大小有五个 , 都是等腰三角形 , 粽子的形状和今天中国北方一些地方的人吃的粽子一模一样 。”(王振仁、孙:《吐鲁番出土的稻草粽子》 , 《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 。)
发现这个稻草粽子的时候 , 里面混着一批唐朝文献的残片 , 这些残片来自日本著名的大谷光瑞远征中国西域时的收集和发掘 。旅顺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认为 , 这个草编粽子应该是端午节挂在孩子身上的装饰品 。它的发现证明 ,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 最迟在唐代高昌政权统治时期(460 -640年) , 已从内地传到新疆吐鲁番 。此后 , 有学者将此文物作为唐代新疆生产糯米、古代新疆流行端午节的主要物证 。
形似粽子的相连香囊 。
但将这一片编织的稻草命名为“稻草粽子” , 似是而非 , 经不起仔细推敲 。比如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 历史上没有记载 , 把粽子挂在身上 , 简直不可思议 。因此 , 有学者指出 , 这种所谓的“草粽子” , 其实是古人经常佩戴的香囊、荷包等一种装饰品 。不能因为形似粽子就断定当时西域流行吃粽子 , 甚至与内地同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