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没有直接称帝-原因其实很简单!?多尔衮为何没有继承帝位( 三 )


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两位辅政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当众发誓要秉公辅佐皇帝,若“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从众议,每事行私,以恩仇为轻重,则天诛地灭,令短折而死” 。誓约不长,却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七年之后,正值39岁英年的多尔衮遽然死去,算得上是“短折而死”了 。
九月十一日,也就是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后,辅政王多尔衮突然替小皇帝发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 。
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小皇帝发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辅政者,辅助君主处理政事也;而摄政,则是代替君主处理政务,已经可以直接发号施令了 。
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了一个会,决定所有亲王、贝勒、贝子“悉罢部务”,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务;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直接对摄政王负责 。
当年,皇太极设立六部,本就有削夺诸王贝勒权限的意思,如今多尔衮再次祭起这一招,意图仍然在于削夺诸王贝勒们的权限,使他们只能“议政”,而不能“干政” 。
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从前线返回,发现一切已经似是而非了 。不久,他召集大家开会,宣布今后一切事务都要先报告多尔衮,排名也要先写多尔衮 。从此,济尔哈朗成了一位挂名辅政王,也成了前清时期最高层中能够得以善终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
半年后,即1644年四月初一,多尔衮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结果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都被杀死,豪格本人也被废为庶人,所有的七个牛录也尽被剥夺 。
1646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征伐张献忠,两年多后豪格凯旋 。可就在豪格回京一个月后,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他就又一次获罪而被就地幽禁起来,不久便无疾而终 。
就这样,曾经有“贤王”美誉的多尔衮,在32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 。在未来的岁月里,他带领八旗铁骑一举拿下了全中国,也正是在他手中,大清建立起了对这一片广大土地完整而有效的统治秩序 。随后,也就是豪格死后仅仅两年多,多尔衮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

多尔衮为什么没有直接称帝-原因其实很简单!?多尔衮为何没有继承帝位

文章插图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而待多尔衮又何其薄?他的恩怨几乎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垮台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波诡云谲的图画 。
应该说,这个大时代的转变最终是在他的手中才得以顺利完成的 。然而,从此以后,他本人却再也没有受到后人的尊敬,这或许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
【多尔衮为什么没有直接称帝-原因其实很简单!?多尔衮为何没有继承帝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