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没有直接称帝-原因其实很简单!?多尔衮为何没有继承帝位( 二 )
豪格不仅仅是个武夫,战略眼光也颇为独到,他提出大明是需要首先对付的敌人,并颇有创见地建议联合农民军,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 。在当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王公贝勒绝无仅有 。
到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已经成为大清位高权重的人物,而皇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包括多尔衮在内的其他宗室诸王都不具备的优势 。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经成为多尔衮不得不顾忌的力量 。
另外一个因素也在两大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那就是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的关系很不和睦 。因此,两黄旗八大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
据史书记载,两黄旗的中坚人物图尔格等人与白旗诸王素有衅隙,遂调动三个牛录(清八旗组织的基层单位,300人为1牛录)的精兵,全副武装“保护”住了宫门,致使形势变得剑拔弩张 。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尔衮离开三官庙时所看到的情形 。
事实上,精明强干的多尔衮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实力对比:
1、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也有两位重臣支持多尔衮;
2、豪格虽然号称和硕贝勒,实际上真正属于他的兵力只有七个牛录,不足半个旗(每旗包含25个牛录),即便加上誓死拥戴皇子的两黄旗中的八大臣,仍然不到两个整旗;
3、两红旗拥戴的努尔哈赤次子代善态度暧昧,很有可能是希望皇子继承;
4、而剩下的两旗,正蓝旗情况不明,镶蓝旗则一面表示支持皇子继位,一面又说需要和多尔衮商量 。
在这样势均力敌的实力分布中,双方可能都产生了投鼠忌器的心理 。于是,八月十四日,在大清帝国后继皇帝的推举会议上,就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结局 。
会议一开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率先提出应立皇子继位,多尔衮厉声叱责他们没有资格先说话 。随后,阿济格与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未置可否 。多铎随即声称:“你若不愿意,就立我为帝 。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遗诏里的 。”多尔衮迅即反驳道:“太祖遗诏里也提到了豪格,不只是你一个 。”
多尔衮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没有办法消灭豪格,那就在反驳多铎的同时,也把豪格排除出了候选人之列 。
紧接着,多铎又提议以立长原则立代善为继承人,可代善却表示:“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 。如果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 。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 。”豪格则表示自己“不配”担当大任,然后离开了会场 。
这时,拥戴皇子的两黄旗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 。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见此情形,代善也起身离去,留在会场中的多铎也不再讲话 。
这时,多尔衮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 。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 。”多尔衮的提议,显然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 。
年幼的顺治剧照
文章插图
三
后来的事情发展表明,在几大政治势力的形格势禁之下,特别是在汉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之下,多尔衮的做法可能是顾全大局、防止内乱的唯一有效途径 。
此时,坚定拥护皇子继位的两黄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来到三官庙聚会,他们发誓要共同辅佐幼主 。福临继位后,他们中的几位又迅速向多尔衮靠拢,不再理睬豪格,这令豪格极度郁闷 。
在豪格看来,过去仅仅因为多尔衮是叔父,所以领兵打仗时自己才不得不屈居副手 。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偏偏又被多尔衮搅了好事,就连那些曾经依附他的两黄旗大臣们也纷纷倒向多尔衮,这口气他实在难以下咽 。
过去,多尔衮与豪格虽然并不亲密,但至少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可如今,他们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
多尔衮虽然没有像豪格那样发狠,但他想要干掉豪格的冲动,可能要比豪格想要扭断他的脖子的欲望更加强烈,因为他心中的悲愤远比豪格沉重 。
他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还在盛年就不得不给人殉葬;而且,他认为,皇太极的权位是从自己手里夺走的,如今皇太极死了,他的儿子又横在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举六岁的福临来坐那把龙椅 。对于多尔衮来说,天下还有比这更不公平的事情吗?
推荐阅读
- 宇文泰后代被杀完了吗?历史上宇文赟为什么立五个皇后
- 崇祯为什么不答应李自成的要求?如果崇祯接受李自成条件
- 孝和睿皇后为什么不立自己儿子?孝和睿皇太后
- 康熙为何将十三阿哥胤祥圈禁?康熙为什么关十三阿哥十年之久
- 马兰为什么嫁给余秋雨 余秋雨与马兰
- 孩子积食脾胃不和?1、孩子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脾虚积食了呢
- 张昭为什么没有当丞相?孙权为什么讨厌张昭
- 为什么明军打不过李自成?李自成如果打败清军
- 张皇后为什么不管朱厚照?明孝宗与张皇后
- 孙权为什么要夺取荆州?孙权夺回荆州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