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诚信行为-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涉及诚信的典故-

音频版《秦汉三国五百年》!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40年,商鞅向秦孝公建议,魏国是秦国向东发展的障碍,从前魏国强大,我们没有办法,现在魏国屡次被齐国击败,元气大伤,正是趁火打劫的好时机 。

商鞅的诚信行为-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涉及诚信的典故-

文章插图
对于这个建议,秦孝公欣然接受,他命商鞅统军,向魏国发动进攻 。魏国被迫应战,派公子卬为统帅,抵抗商鞅 。
在为秦国效力之前,商鞅曾经在魏国逗留多年,同公子卬是老相识 。两军交战之前,商鞅派人送去一封书信 。
我们当年是好朋友,现在各为其主,两军对垒,我心里实在不忍,不如我们见上一面,谈谈和平解决的办法,再把酒言欢,各自回家,免得两国生灵涂炭 。
【商鞅的诚信行为-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涉及诚信的典故-】公子卬痛快的接受了,他来到秦军大营,同商鞅签订了两国和好协定,而后双方共同回忆往事,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场 。酒足饭饱,公子卬抱拳告辞,突然杀出秦军埋伏,将其生擒活捉 。
随后,秦军对魏军发起进攻,魏军没有统帅,加上实力不济,被一举击溃 。
魏惠王得到消息,吓的肝胆俱裂,赶紧派使者出使秦国,愿意献出同秦国临近的河西地区 。从此以后,黄河的险要,成为秦魏两国共有,因为都城安邑距离秦国太近,只好把国都正式迁到大梁(大梁之前一直作为副都城),魏国再也没有能力同秦国抗衡 。
众所周知,商鞅到秦国之后,立志要实行变法,为了法令更好的推行,他派人在城门口立下木杆,悬赏重金给扛杆之人 。这个事情有点荒唐,好在有人尝试,商鞅说话算话,重赏此人 。此后,新法令颁布,秦国人都深信不疑 。
综合这些,似乎有些蹊跷,商鞅在秦国之内,说话算数,取信于民,到了对外,就同老朋友耍心眼子,出尔反尔,他这样做人,是因为做人有原则,内外有别,自己人和敌人要区别对待吗?
表面看起来,似乎是这样,可要深入的分析一下,好像并不这么简单 。按照一般习惯,分析一个人做事情的目的,最重要是看事情造成的结果 。
商鞅在秦国内部,取信于民,大家会觉得他说话算话,他颁布的法令,众人不敢不从,因为那法令里面明确写着,不遵守要受到的处罚 。结果是,商鞅变法顺利推行 。
商鞅对外,欺骗魏国的老朋友,导致魏军被击溃,魏国对秦国产生畏惧之心 。结果是,魏惠王主动送上河西之地,还迁走了都城,让秦国对魏国占尽了优势 。
这么一分析,事情就简单了,商鞅不管是说话算数也好,言而无信也罢,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无所谓对内还是对外 。相信这样的商鞅,如果对内撒谎有利于变法,对外言而有信可以打败对手,他也会这样干事情的 。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商鞅做人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守信也好,失信也罢,他都是为了达到目的!
Tags: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