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

文章插图
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王(明代移民山西洪洞的王氏三兄弟分家“团聚”)
近年来,山东省汶上、运城两县相继发现了明初从山西洪洞枣园移民过来的王氏五兄弟的三块祖碑,让我们的同胞三兄弟在失散600多年后终于“团聚”了!
一六百年沧桑,移民 。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洪洞槐树迁徙”历时50年,18次,迁徙人口百万,遍及中原、华东数省,覆盖大半个中国,这在中国历史上空之前,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是中国几千个姓氏,几千个家庭的辛酸历史,在亿万移民后代的心中打下了持久的烙印 。
所谓“洪洞大槐树移民”,指的是明代的山西移民 。《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洪洞县城北约1公里,汾河东岸,有一棵大槐树 。据说是汉代种植的,所以取名“汉淮” 。离大槐树不远,有一座广济寺,建于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三年 。寺庙巍峨,僧多香少 。有一种叫“鹳”的鸟,长得像鹤又像苍鹭 。它以河流、海滩和小溪为食,吃鱼和蛤蜊,晚上住在河边的树上 。槐树成了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栖息地,抓住树枝筑巢 。
山西洪洞大花树祠堂网站免费正版图片
据《山东省地名居住区卷》一书记载,洪洞、大槐移民分布在山东92个县市,763个村 。
据文献通考,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颁发移民证和川都 。槐树下是外来人口聚集分布的地方 。移民通常在秋收后离开,以便为定居积累更多的费用 。秋风飒飒,树叶飘落,大槐树上的老鹳巢越来越醒目 。移民们拖着儿女远走他乡,故土难以割舍 。在路上,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回头,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自己的家乡 。走了,小屋看不见了,只有那棵参天的槐树和散落在上面的老鹳巢留在眼前和回忆里 。于是,槐树和老鹳窝成了百万移民故乡的象征 。
有调查资料显示,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两省,半数以上的村落都是在明代建立的 。例如,山东省金乡县有1247个村落,其中元代以前修建的有69个,明代830个,清代323个,民国以后8个,年代不详的有17个 。金乡县70%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山东省曹县共有2276个自然村,其中1606个是明代移民所建 。滕州有1223个自然村,其中687个建于明代 。在现存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有225份族谱明确记载了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人们从洪洞县迁居至此 。
2.山东汶上枣行、信息资源网运城枣行已发现三块石碑 。明代山西移民王五兄弟中的三个,跨越了六百多年的“团圆”梦 。从全国各地众多姓氏的族谱可以看出,他们的祖先是明朝洪武或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老鹳窝(或称“老鹳窝”、“鹊窝”、“野鹊窝”、“鹊村”)移民过来的 。
明洪武年间的移民政策是“一家四口,一家六口,二家八口,三家八口” 。但是在移民的时候,所有的兄弟都不允许搬到一个地方,必须搬到不同的地方 。因为都是自己谋生,再加上战乱、洪水、天灾,历史悠久,路途遥远,信息匮乏 。兄弟家庭分离后,很少再联系,移民后代也很少能真正延续家谱 。
文枣行村
山东汶上县西八里徐有一个枣行村,是明永乐初年山西洪洞县枣园王氏五兄弟之一(禁忌)忠信迁居之地 。
据王氏族谱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山西洪洞野雀窝有王氏五兄弟:忠义、成功、孝顺、兴旺 。移民时,信祖留在家乡山西信息资源网守宗祠,四支迁到山东 。祖中迁山东汶上市西八里圩,名中早行;程、邢二祖迁山东寿章(后至郓城),名西赵行;祖上迁居山东新城(桓台,栖霞),名为东灶行 。因为山西老家有个村子叫枣园(或者叫枣行),为了不忘故土,兄弟们搬来的地方就叫枣行 。
(山东省汶上县枣行祖先碑)
2016年,中族、成祖、星族后裔寻根问祖 。汶上县枣行村中祖后人通过网络与运城枣行的成祖、邢祖后人取得联系,得知运城枣行的成祖、邢祖古迹保存完好,与汶上县枣行村中祖古迹的记载几乎一致 。
(山东郓城县枣行成祖碑,清光绪三十四年立)
(山东郓城县枣行成祖碑,清光绪三十四年立)
(山东郓城成祖家谱手稿,1989年)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王氏三兄弟离散“重逢” 山西洪洞大槐树王氏】
(山东郓城成祖家谱手写信息资源网,1989) 。“洪通”应该是“洪通” 。笔误!)
(山东郓城成祖家谱手稿,1989年) 。)
(山东省郓城县枣行兴祖纪念碑,1949年建立)
(山东省郓城县枣行兴祖纪念碑,1949年建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