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朝土木堡之变后 又强大-

谢邀,我是七隅文史,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最近看《大明风华》,相信很多人会对土木堡之变感兴趣,但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跟史实还是有些出入的 。那么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是什么样的呢,又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土木堡之变战争回顾明朝初年,为了防止北方蒙古族的进攻,明朝政府在北方边界设立了九边(九个重镇),大同即为九边重镇之一 。明英宗时,蒙古的瓦剌部落逐渐强盛起来,瓦剌首领脱欢吞并鞑靼和兀良哈,统一了蒙古部族 。脱欢死后,他的儿子也先继承王位,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朝土木堡之变后 又强大-

文章插图
正统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也先借口明廷失信赖婚,又侮辱贡使,不可容忍,决计起兵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在阳河口大败明军 。明英宗朱祁镇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应急对策 。当时宦官王振专权,他极力主张英宗亲自带兵出征讨伐瓦剌,于是七月十六日英宗朱祁镇带领文武大臣,率50万大军仓促出征 。
八月初一日朱祁镇来到大同,然而军缺粮受饿,加上连吃败仗,军心涣散 。英宗朱祁镇昏庸至极,不听忠臣之言,偏偏宠信宦官王振,可是王振本来也不是为作战而来,他以为显示一下军威,瓦剌就会退走,因此他仍然坚持让大军北进 。但这时郭敬密报了在阳河战役中的惨败状况,王振害怕瓦剌军围攻大同,因此他极力劝说英宗率师回京 。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朝土木堡之变后 又强大-

文章插图
结果英宗皇帝和50万大军只在大同停留了3天没有与瓦剌军队交战就慌忙回师离开了大同 。瓦剌军队听说英宗皇帝不战而退,急忙命令追击,明军慌忙应战,但却是一触即溃 。八月十三日英宗皇帝带领明军败退土木堡,为了防止瓦剌军队的突然袭击,一些有见识的随军大臣建议明英宗退到怀来固城自守,而不能在此停留,但是王振却为了自己的一些私心坚持让英宗与明军驻守在土木堡 。
第二天凌晨,也先带领瓦剌军追来,英宗皇帝及随军的文武大臣被围困在土木堡内,几十万大军只能坐以待毙,形势危急 。忽然瓦刺派使臣前来议和,作出撤军的姿态 。英宗马上命令学士草诏议和,并派遣通事和瓦剌使臣去见也先,王振也赶紧趁此时机命令大臣迁营 。但是明军才刚刚行动,也先就马上率领大军调转方向,突然从四面八方向明军突击而来 。明军见到瓦剌军之后瞬间乱作一团,争相逃走,溃不成军 。瓦剌骑兵又突杀人阵,几十万大军奔逃无路大部分被屠杀,一时之间尸横遍野,场面惨不忍睹 。宦官王振也在混乱中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击杀,几十名勋贵大臣也多死于这场战乱之中,而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军队俘虏 。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战 。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朝土木堡之变后 又强大-

文章插图
二、土木堡之变的后续发展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的瓦刺大军俘虏后,也先曾两次带着朱祁镇以索取金钱为名攻打大同,之后也先又以送朱祁镇回朝为名由大同阳河口向明朝首都北京发起进攻 。明军经过土木堡惨败后,北京驻军已经不满万人,士气不振且无心恋战,很多明朝大臣都主张迁都,也有不少王宫贵族纷纷潜逃外地 。
在这危急关头,主战派于谦等大臣毅然选择拥戴朱祁钰为帝,剿灭宦官王振族党,没收其家产 。随后,于谦等人又从各地调集兵马,招募民众拿起武器奋起抗战 。于谦亲自带兵防守各处要害 。当也先率领瓦剌大军来到北京城外时,遭到了明朝军队的疯狂反抗,也先的阴谋没有得逞,这才初步稳定了局势 。之后也先见继续拘留朱祁镇没有多大用处,又碍于明朝军队的压力,只得将朱祁镇放回 。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朝土木堡之变后 又强大-

文章插图
朱祁镇回朝数年后,通过夺门之变复辟登基,随后又杀死于谦等主战派,随后宦官专权,明朝的政治开始变得更加腐败,国势也日渐衰落 。从此以后直到明朝灭亡,其与各少数民族的战争便从未停止,大同地区也一直成了战争的重要战场,使当时平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都受到了重大损失 。
三、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影响
  • 1、对皇室内部的影响
从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后续发展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直接影响了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为数年之后的夺门之变埋下重要伏笔,造成了明朝的政治动荡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俘虏,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于谦等重臣就选择拥立其弟朱祁钰登基为帝,是为明代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