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颠覆认知的考古发现应不应该公开-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主要靠两个方面,一个是史书的记载,一个是考古发现 。但史书有时候记载的并不是那么完整,导致历史人物和事件记录的缺失,有时候史书为了符合当朝统治者的利益会被篡改,甚至撒谎,导致真相往往被这种虚假的历史所掩盖 。而考古工作发现的遗址、墓葬就不同了,它们不会说谎,用自己的一切记录着真实的历史,引导历史研究者们拨开迷雾,找到真相 。
其实用考古发现去纠正史书上的错误,是真的确有其事的,就比如下面这三个事情,真是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
陈胜吴广起义 。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带领部队去执行戍边的职责,可是因为大雨导致行程延误,而逾期没有到达戍边地点,论罪是要杀头的 。左右也是死,于是陈胜吴广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发动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起义 。
嗯,史记上就是这么说的 。
可实际上呢?1975年,湖北出土了一批保存较为完好的秦代竹简,上面明确记载了秦代的部分法律,其中就包括了关于迟到的惩罚,但最严厉的,也不会判罚死刑,而且明确说明了如果因为大雨导致的延误,是可以免于处罚的 。那么陈胜吴广真的是给下属宣传行程被延误会被杀头的话,那么他们的真实动机就很耐人寻味了 。

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颠覆认知的考古发现应不应该公开-

文章插图
火烧阿房宫 。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秦朝时期修建的一座宏伟的宫殿,其地点位于如今西安市西咸新区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秦末时,项羽率军攻入咸阳,当项羽看见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劳民伤财,决定为百姓出口恶气,所以火烧阿房宫,这座宫殿就这么付之一炬 。
然而如今的考古学家,通过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研究,发现其实阿房宫并未建成,只有三面围墙,第四面还未完成 。而且现场并没有发现大面积灼烧的痕迹,只有少量的几块红色的烧土,从考古的实际情况来说,项羽火烧阿房宫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
亏我们在听到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后,居然自行脑补了当时的场景,还对这座宫殿的消失惆怅了好久 。
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颠覆认知的考古发现应不应该公开-

文章插图
孙膑和孙子 。
大家都知道《孙子兵法》吧?这可是古时候的军事秘籍啊,而这本书作者孙子,也是家喻户晓,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百世兵家之师 。
孙膑,我们熟悉他围魏救赵,田忌赛马等故事,但是作为一位让庞涓嫉妒甚至不惜诬陷的人,孙膑居然没有一部流传于世的兵法著作,这跟他的身份是不相匹配的 。而结合孙子和孙膑的军事才能,世人一度认为他们就是一个人,认为《孙子兵法》也是孙膑的著作 。
而1972年,山东发现了一座汉墓里,出土了竹简版的《孙膑兵法》,这才证明了这两个人是完全不同的历史人物,而孙膑也因为出土的这本书,也稳固了自己战国时期杰出军事家的地位 。
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颠覆认知的考古发现应不应该公开-

文章插图
史书毕竟是人写的,受到世俗影响和作者的局限性,史书总会写的不完善,导致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但有考古工作对历史遗迹的考证,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会越来越清晰和完整 。说不定以后还会出现更多颠覆我们认知的情况出现 。
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颠覆认知的考古发现应不应该公开-

文章插图
周原阳燧的发现说明中国人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学会利用太阳能 。
说起太阳能,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环保,先进,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支持发展的新型能源 。而一件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让中国人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提前到了三千多年前 。
1995年4月,陕西周原遗址区,扶风黄堆60号墓出土西周阳燧 。这件阳燧为近似圆形,最大径为90.5mm,最小径为87.5mm,钮高(最大值)9.0mm 。阳燧凹面为一近似球面,球面半径约208mm,是古代对日聚光取火的工具 。这座墓的主人据考证为西周早期祭司,阳燧的作用是在祭祀时对日取火,显示周天子的权力来自于上天,印证了《周礼.秋官》中记载:"司炬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 。"的记载 。
【一个个考古发现,既揭露了,颠覆认知的考古发现应不应该公开-】出土的阳燧由于一半埋于土中,已经绣蚀,另一半依然呈现青铜的原色,研究人员按照周原阳煫的尺寸制作的仿制品,利用太阳能3~5秒就点燃了宣纸,让人不得不惊叹西周先民的智慧,及其精湛的青铜器制作技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