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加税,康熙的永不加赋什么意思-

清初赋税制度的混乱清入关以后直至康熙中叶以前,全国尚未完全统一,国内时常发生战争,所以这时候的赋税制度也一直比较混乱 。
清初的赋税制度,分为田赋和丁徭两项 。田赋即土地税,也就是土地占有者按土地数量向国家缴纳的赋税;丁徭即成年男子每年为国家负担的一定的无偿徭役 。
由于在征收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国家就不断的调整这两项税收,比较混乱 。
除了田赋和丁徭之外,清初还有许多名目繁多的附加税,比如“火耗”,即借口要将征收的散碎银两经熔炼成银锭上缴,其中的运费、熔炼时的损耗等需在正赋之外加派的税收 。

康熙不加税,康熙的永不加赋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而火耗往往成为管理肆意加征的税项 。
赋税的混乱既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不断激起人民的反抗,甚至引发“民变”,直接威胁到清王朝的统治 。
因此,改革赋税制度迫在眉睫 。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王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即以康熙五十年全国人丁数2462万余丁、丁银335万两为定额,以后再增加的丁口不再加征丁银 。
康熙不加税,康熙的永不加赋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所谓的永不加赋并不是免除丁银,只是不再增加丁银 。
其实施目的是克服农民在赋役的压榨下四处流亡的现象,以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 。
摊丁入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还规定了人丁缺额由新添丁口抵补;再不足就以亲戚或同甲中粮食多者补上 。
这又造成了丁银负担不均 。
到雍正初年,大地主家所缴纳的赋税并不是很多,而没地的农民却与地主同样负担丁银 。又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 。
康熙不加税,康熙的永不加赋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于是,又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即将丁税摊入地亩中一并征收,这样有地的民户按照土地多寡连同丁银一并征收,既比较实际,又比较合理 。而无地的人民则不再负担丁税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赋税不均的情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康熙不加税,康熙的永不加赋什么意思-】加的是捐,不是赋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