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汉王?明朝汉王和皇后
明代有一位很有意思的王爷,爷爷不喜欢他,父亲骗他,哥哥捧杀他,他自己却屡次造反,屡教不改,最后结局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侄子登基,他很不爽,急赤白脸地造反,结果大败 。
皇帝感念叔侄之情不忍杀他,还去看他,结果他转手就是一记扫堂腿故意将之绊倒 。
皇帝大怒,找来一口300斤的大铜缸罩住他以示惩戒,他又“霸王附体”企图擎起大缸砸死侄子 。皇帝无可奈何,只能含泪找来柴火将其焖死 。
这个人便是明成祖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 。
纵观朱高煦一生,前半生是痴心妄想,后半生是匪夷所思 。
那么朱高煦的一生,到底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呢?笔者今天将聚焦于其生平的高光时刻,为大家还原一位有意思的王爷 。
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与明仁宗朱高炽一母同胞,俱为徐皇后所出 。

文章插图
历史对朱高炽的评价唯“仁孝”二字,然而落于朱高煦则是两极分化的“暴戾”、“狡黠”、“狠愎”等负面字眼 。
《明史·朱高煦传》载:
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 。(朱)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
朱元璋晚年时,对子孙的教育尤为重视,特地把自己的孙子们都叫到南京太学学习,自己有事没事就去走一走看一看监督指导孙子们读书 。
其中,燕王次子朱高煦在求学期间,不喜孔孟,嗜刀兵,性阴鸷狡黠,与人交谈更是恣意妄行言行轻佻,所以朱元璋极为不喜欢他 。
回顾历史我们了解,朱元璋杀伐出身,为了维稳统治又进行了血腥镇压与统治,因此晚年的朱元璋也认识到了自己刚猛过度所带来的弊病,有意让自己的继位者以仁政治国休牧天下 。
早期他培养太子朱标,极其欣赏朱标的仁政理念 。朱标死后,他又大力为太孙朱允炆铺路,而朱允炆的性格大家也都了解,仁义过度而果断不足 。同时朱元璋也对以“仁孝”著称的燕王世子朱高炽尤为喜欢 。
《明史》载朱元璋对太子朱标说过这样一句话:
汝侄(朱高炽)天性仁孝纯良,善于守成治民,他日封藩燕地,必为国家屏障,汝要善待之!
意思是朱高炽青年时的仁孝让朱元璋都极为欣赏并忍不住对太子朱标说:“你的侄子朱高炽天性仁孝纯良,以后指定是北境守成的好手,你登基做皇帝之后,千万要好好善待他啊!”
可是,一面是朱元璋对朱高煦的反感,另一面朱棣则对朱高煦极其推崇骄纵,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大明轮到朱棣一脉上位时,曾经朱元璋定下的攻守之势已经变了 。洪武年需要的是仁政守成,与民生息 。而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要的却是战必胜攻必克的百战将军 。
当时世子朱高炽天生腿疾,且体胖臃肿又不事刀兵,渐渐地也就在朱棣面前没有多少存在感 。
倒是次子朱高煦,身材魁梧,嗜杀骁勇,作为沙场上难得的冲锋陷阵的悍将,也就慢慢让朱棣喜欢 。
朱棣喜欢朱高煦的原因很简单:长得好看、打仗厉害、对自己造反很受用 。
因此朱棣曾多次对身边人表示:
诸子之中,唯汉王朱高煦深肖朕躬 。
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达四年之久,朱高煦于乱军之中曾两次救下朱棣性命 。
第一次是在建文二年 。
朱棣兵败于今山东聊城,大将张玉为保其性命力战而死 。性命危难之际,朱高煦如天降雄兵率军而至,救出朱棣 。
第二次则是在建文四年 。
此次朱棣于浦子口再次被朱允炆大军击败,孤军之际,又是朱高煦率军前来救驾 。
两次救驾,朱棣十分感触,抚摸着自己二儿子的后背既疼爱又意味深长地说出了那句千古闻名的话:
吾益疲,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
意思是:我累了,世子又多病,你要努力啊!
这句话,朱棣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出来了 。朱高煦一听,更加像打了鸡血一样为朱棣冲锋陷阵,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荣登大宝 。同时对哥哥朱高炽极为轻佻,时时表现出自己才是克成大统之人的姿态 。
当然,《明史》记载,朱棣早期确实也对世子朱高炽动过易储之心,比如我们最津津乐道的便有这样一道历史桥段:
《明史·解缙传》载: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 。帝密问缙 。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帝不应 。缙又顿首曰:“好圣孙 。”谓宣宗也 。帝颔之 。太子遂定 。
有一次朱棣又动废长立幼之心,特意召问大学士谢缙,让他偷偷告诉自己哪一位皇子更符合做太子 。结果谢缙当即义正言辞的说:“皇长子朱高炽为人仁孝,天下的百姓都臣服拥戴 。”
推荐阅读
- 敌人是怎样产生的故事?真正的敌人是自己
- 有关于明月的诗句?有关明月的诗句和表达情感
- 有趣的成语故事简短搞笑?最简短的成语故事
- 扁平疣消退前的征兆
- 骨折移位有什么征兆
- 鱿鱼和菠萝能一起吃吗
- 胃炎有恶心的症状吗
- 酒精可以擦痘痘吗
- 减肥的人能吃鱿鱼吗
- 肩膀上长痘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