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年间的瘟疫?建安瘟疫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建安二十二年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
建安,是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从公元196年到220年 。建安年间的文学发展独具特色,诗词成果斐然,这段时间也被后人称为建安文学时期 。
但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一场瘟疫,不仅让许多人感染而亡,更是让建安文学进入了低谷 。曹植曾描述这场瘟疫为,“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
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五人先后在瘟疫中丧生,他们病逝时大多处于30、40岁的壮年时期 。如果没有这场瘟疫,建安文学或许还可以再繁荣发展、不仅如此,瘟疫也对当时整个文学创作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
邺下文人集团的解体,昔日游宴已成历史
邺下时期曹丕、曹植与诸子经常喜欢游宴赋诗 。他们述恩荣,叙酣晏,置酒乐饮,赋诗称寿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建安时期的邺下之游,看作是我国历史上文人集会游乐创作活动的开始 。

建安年间的瘟疫?建安瘟疫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文章插图
可以想象,当一大批文人聚在一起,游宴时,一定是灵感迸发、才思泉涌的时刻 。景与情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伴随着游宴,建安诸子也留下了诸多的游宴诗 。这些诗词也成为了这一时刻的最好写照 。
建安文人的游宴诗,或歌颂宴游盛况,或表达心中苦闷 。但是,无论是畅快还是郁闷,他们总会直抒胸臆,随性洒脱,或景中含情,或以景衬情,遣词造句,很讲究文采 。
然而,随着以王粲为首的建安五子的去世,邺下文人集团彻底解体,昔日的聚会已经成为往事,不可重现 。留给曾经一同参与游宴的,现在只剩下了曹丕等人,留给他们的也只有回忆与悲伤了 。
昔年疾疫,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与吴质书》曹丕呜呼哀哉!皇穹神察,哲人是恃 。歼我吉士 。谁谓不庸,早世即冥 。谁谓不伤,华繁中零 。——《王仲宣诔》曹植
抹不掉的悲伤,文学作品裹上感伤色彩
曹丕、曹植与建安五子的关系甚为密切 。建安诸子的去世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沉痛的打击 。曹丕、曹植都先后做了追悼文,文中表达了他们的悲伤和感怀 。
建安年间的瘟疫?建安瘟疫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文章插图
尤其是曹丕,他把建安诸子视为自己亲近的朋友 。此刻的悲伤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来昔日他们感情至深,游宴之尽兴,也足见曹丕对王粲等人等感情 。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曹丕、曹植为代表的文人作品中,多了一份感伤 。虽然说,汉代本身就是一个战争频仍、灾异不断的朝代,但是此刻身边最亲的朋友被瘟疫带走,无疑戳中了文人心中最脆弱的情感 。
曹丕时代的感伤文学也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曾经有人对曹丕诗词中的关键字进行过统计,其中“忧”“哀”“苦”都是高频词 。如果说曹丕本人就带有几分悲情的话,那么建安二十二年瘟疫,让他心中的哀伤与悲情变得更多了 。
游仙文学发展,探索逍遥的人生观
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也直接导致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 。如果说在这之前,建安文学以洒脱风格为主,那么此后,文人们更多地探索着更为逍遥、自由的游仙生活 。
建安年间的瘟疫?建安瘟疫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文章插图
虽然说,在曹魏之前已经有游仙之诗,但是大规模的发展则是经过曹氏父子,尤其是在曹丕、曹植等人的创作后,游仙诗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 。
而且伴随着建安五子相继被瘟疫夺取了性命,当时的士人依靠文学入仕的机会也在缩小 。更多的士人,已经无意再去创作诗词,魏晋时期文学繁荣的景象也变得暗淡 。虽然在那个时候,文学创作是一种自觉行为,但是士人还是有更多的抱负和理想,像司马相如拜中郎将,王粲受到曹操重用而官拜侍中 。
【建安年间的瘟疫?建安瘟疫与建安文学的关系】然而,随着王粲的病逝,以文学作为入仕的榜样过早消失,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相继病逝让使文学之士的影响力大大的降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