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 富春山居图作者


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 富春山居图作者

文章插图
富春山居图(中国山水画第一杰作)
黄的《富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 。被誉为“画中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杰作” 。《富春山居图》纸墨长33厘米,宽636.9厘米 。这幅画最早是在郑智第七年(1347年)画的,完成于郑智第十年 。这幅画在清朝顺治年间被火烧,断为两截 。前段单独装裱,更名为《余山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部仍沿用原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
2011年6月1日,海峡两岸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这是中国十大著名山水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在分离几十年后首次完整呈现 。这次展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时也谈到了这幅画,他希望“永远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富春山居图” 。
富春山居图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为什么它诞生600年来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为什么分成两部分,一半在浙江博物院,一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有什么好?
富春山居图有一英尺多高,大约二十英尺长 。描绘了初秋富春江两岸的景色 。图为山坡地,丛林树屋,渔船,小桥 。植被、石头等 。都是旋转翻滚,密密麻麻,姿态多变,丰富自然 。整个绘画效果给人“景随人动,人随景动,步步可观”的艺术感觉 。
在这幅画中,黄用的是干净而不轻浮的笔 。绘画方法有董源、的湿笔,长短干笔,峰峦之间类似“米的云山”的笔法 。笔墨通透凝重,笔触苍凉唯美 。整个画面用罕见的淡墨渲染,突出了水墨的趣味 。黄的山水画主要有两种风格:一是浅绛山水,山上矾头多,笔触雄伟;二、水墨山水,拓片少,笔法古朴,峰峦有圆润通透如玉的效果 。
黄曾住在富春山,经常“闲逛”,遇到山水就随便画 。这幅画最早创作于郑智第七年(1347年),花了将近10年才完成 。它是黄最得意的作品,后世画家对这幅画也有很高的评价 。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他在长安看这幅画,其实是觉得“心脾俱畅”,“展览大受好评 。”而这部伟大的作品,真的让人感觉千里之外,叹为观止 。
富春山居图的历史背景
1347年,元代书画大师黄创作了《富春》,也被认为是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也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以更加自由多变的笔触描绘山水,通过山石的起伏和笔触的变化,表达山水的内在生命 。
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很难获得传统的“边学边仕”之路 。他们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思想和情感寄托在文献和信息资源上,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山水画成为这种情感寄托的重要领域之一 。尤其到了元末,战乱开始,越来越多的文人逃离师大,过着半隐居的生活,逐渐形成了元代的“文人画” 。
富春山居图六百年简史
《富春山居图》有两件,其中一件是郑铮七年开始拟稿,碑文用了三四年 。历时十年完成,被画成“无用师”(据考证为郑无用道士) 。另一种被认为是“假标记”,称为“子明卷” 。画面上写着:“子明·阴军将回到钱塘,他需要画一幅山景 。这次告别 。大妄想,大野心 。元五一(1338)秋 。”从这个铭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这幅画是为“子明·阴军”而作,公众预期为70岁 。最后一本《无用师卷》已经82岁了 。从这两个铭文来看,相差12年 。
富春山居图的《子明卷》曾被清朝收藏,被公认为“黄真迹”,我爱不释手 。每次看都写一首诗,写了48年,50多遍,至今未完 。前面的隔断上终于有了“展后再也不认识”的题词 。这套“子明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自然历史信息资源网络研究所 。
被视为“真迹”的《无用师卷》,自郑无用道士收卷后,时隔一百余年,在明代苏州重现 。原为大画家沈周收藏,成化年间由董其昌在北京购得,存书禅堂 。董其昌在万历年间把这幅画卖给了吴正治;吴正治把这幅画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吴宏宇 。
武玉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他一生中最爱的两件宝贝,一件是原智勇前文子,另一件是富春山居图 。于是,他临终前告诉儿子,把这幅画烧了“殉道”,好让他在坟墓里还能抱着它 。他的侄子吴在烧毁永志的《千字文》原作后,不忍破坏名画,匆忙中被救出火场 。可惜画的前部有几处被烧坏了(第一册第一部分的题目是《余山图》经过修复,也保存了下来) 。
大约在1730年,这幅画卷的主要部分被一位重要的中国画收藏家安琪收藏 。首先,他收集复制品,然后他收集真品 。当时安琪一心要找到富春山居图,所以他一收到临摹的就立刻在空白处的题字上留言,一共55个问题,整幅画变得面目全非,真迹却逃之夭夭 。此后,这幅长卷被分为两段,后一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前一部分由抗战时期著名现代画家吴湖帆先生收藏,后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购和收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