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分析?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心理罪》是作家雷米的系列犯罪小说 , 共分为五部 , 分别是《第七个读者》、《画像》、《教化场》、《暗河》、《城市之光》 。影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编自该系列终章 , 由徐纪周执导 , 邓超、阮经天、刘诗诗主演 。讲述了以方木、米楠为首的重案组成员携手侦察案件 , 对背后的情与法的交织 , 罪与罚的思辨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分析?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文章插图
主人公为犯罪心理画像天才方木 。犯罪心理画像 , 就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动征象的描述 。故事要从三起连环凶杀案讲起 , 死者分别为因体罚导致学生自杀的老师 , 在无休止的题海中逐渐失血而死;因拆迁款而将母亲逐出家门的不孝子 , 被凶手塞回一个象征母亲子宫的水囊;因违章停车而导致邻居被烧死的车主 , 被凶手用同样的方式活活烧死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分析?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文章插图
因为这三起案件的受害者都是道德上有愧的人 , 方木决定数案并查 , 寻找案件之间的潜在联系 。就在方木对案件开展调查时 , 一名叫城市之光的网友 , 宣称对以上所有的案件负责 , 将作案动机描述为替天行道 。从拍摄手法上来看 , 该片颇由大卫芬奇的影子 , 沿用了《七宗罪》里充满仪式感的杀人案件 。作案手法设计巧妙 , 充满仪式感 , 颇有惊悚效果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分析?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文章插图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分析?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在剧情方面 , 基本上对雷米的原著进行了还原 , 导演徐纪周曾表示 , 在拍摄案发现场时 , 既期望通过镜头语言还原文字意象 , 也力图暗示小说中所展现的现代人的异化 。作为心理罪系列故事的收官之作 , 方木由青年走向了壮年 。邓超饰演的方木 , 是此前IP所有影视化中唯一还原了方木带眼镜设定的形象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分析?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文章插图
可能是受系列小说的影响 , 在小说中由于前几部的铺垫 , 人物关系十分明朗 。但是在电影中 , 导演忽视了人物动机的合理化 , 对于人物塑造和角色间关系的呈现相当缺失 。导演默认观众提前已经阅读过原著 , 了解了方木的行为与驱动力 。但是电影的受众并不全是书粉 , 这样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观众并不知道人物经历了什么 , 更无从认同和代入到他们之中 。在影片开场前半小时 , 除了方木在犯罪心理研究室那场戏显示出方木的专业之外 , 并没有过多的篇幅去塑造方木拥有过人的破案天赋 , 导致方木在随后的破案中仿佛打开了上帝视角 , 个人英雄主义过于突出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分析?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文章插图
大多数悬疑片都用富有悬念的情节 , 吸引观众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 , 因情节的跌宕 , 主人公命运的叵测结局的不可预见性 , 使得观众紧张、揪心、恐惧甚至产生压迫的强烈情绪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在类型片的叙事下 , 饱含了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 。探讨的的是更大范围的群体 , 舆论到底能不能成为司法正义的干扰器?这背后隐藏了对于司法、道德的辩驳 。在法律的缝隙里 , 还有一大片肉弱强食的世界 , 有些人做了坏事 , 法律却拿他没办法 。江亚看到太多法律之外的以暴制暴 , 于是他开始恶意迭起 。江亚通过城市之光论坛 , 针对前阵子律师任川帮助齐媛扶老人案打赢官司案件 , 在律师身上绑了炸药 , 用网民投票的方式对任川进行舆论审判 , 如果有10万人判定他该死 , 那炸药便会被引爆 。方木、米楠等警察虽然用尽一切办法 , 依然无法阻止这场“以暴制暴”的黑暗审判 , 这座城市陷入了混乱的旋涡 。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心理分析?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文章插图
江亚的行为看上去像是替天行道 , 实现了法律之外的公平正义 , 却又陷入一个悖论:以暴制暴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在这场审判中 , 每个人都享受着掌握生杀予夺的快感 , 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也在投票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正的心理罪不仅是凶手的犯罪心理 , 更是每个人心中无形的戾气 , 如同尼采所言“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 , 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