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头发的诗?赞美头发的词语和诗句( 二 )


2.《南歌子·倭堕低梳髻》翻译:女主人公于此之时 , 自然倍加强烈地思念情人 , 难怪乎她要“为君憔悴尽”了 。“憔悴尽”的女子容貌 , 一经词人以“百花时”相映衬 , 便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女子美貌姣好的容貌被相思煎熬得日益消瘦憔悴 , 生命的花朵渐渐枯萎欲凋 , 自然界的花朵则满山遍野烂漫盛开 , 传递出热闹的春意 。
赏析:这首闺情词 , 写闺中女子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 。词为短制小令 , 然而女子深沉挚著而丰富细腻的爱情却表现得极其深刻 , 扣人心弦 。
3.佚名 翻译:鬓似乌云发委发 , 手如尖笋肉凝脂 , 分明豆蔻尚含香 , 凝似夭桃初发蕊 。鬓似乌云发委发 , 手如尖笋肉凝脂 , 明确“豆蔻”还含香 , 凝似桃花蕊初发 。
赏析:全诗以美好的基调描述了女子头发、手的状态 。表达了诗人对爱人至深的爱慕之情 。
4.《月夜》翻译:今夜鄜州月亮 , 一定同样清圆 , 遥想闺中妻子 , 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 , 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 , 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 , 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 , 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是一定月色依旧 , 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
赏析:诗别出心裁 , 言在彼而意在此 , 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 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5.《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 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
那旧营垒的西边 , 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 , 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 , 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 , 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 , 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 , 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 , 谈笑之间 , 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 , 可笑我多情善感 , 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
人生犹如一场梦 , 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赏析: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 , 气象磅礴 , 格调雄浑 , 高唱入云 , 其境界之宏大 , 是前所未有的 。
通篇大笔挥洒 , 却也衬以谐婉之句 , 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 , 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 , 做到了庄中含谐 , 直中有曲 。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 , 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 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 , 开拓了新的道路 , 产生了重大影响 。
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 , 当时有人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 , 虽然他们囿于传统观念 , 对东坡词新风不免微带讥消 , 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 , 这首词的出现 , 对于仍然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 , 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4.关于头发的古诗
当窗理云鬓 , 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迟(古诗源)
宿昔不梳头 , 丝发被两肩 , 婉伸郎膝上 , 何处不可怜
从古至今 , 无论线条粗细的女子 , 对于与“情思”谐音的满头青丝 , 总有太多割舍不下的牵挂吧 。单是看看那些描写梳头的动词:绾、结、挽 , 还有那些花样繁多的发髻:盘螺髻 , 秋蝉髻 , 倭堕髻 , 拂云髻 , 飞凤髻……这么多美丽的名字 , 记载了多少纷纷扰扰的心情 。难怪古代文人会在“闲读道书慵未起 , 水晶帘下看梳头”的情调里进退回环 。即使英武如花木兰 , 在代父从军立下赫赫功勋的十二年之后 , 回到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当窗理云鬓 , 对镜贴花黄” , 何况是那些温婉可人的女子呢?她们在良人离别时 , 会小心地剪下一绺头发 , 珍重地请他带在身边 。而且 , 自君别后 , 她们是那样率性地放弃着自己:“自伯之东 , 首如飞蓬;岂无膏沐 , 谁适为容?”悦己的人不在身边 , 连头发都乱蓬蓬的懒于梳理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