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给朱元璋的天书?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故事

朱元璋究竟为何要屡抢刘伯温兵书?明洪武八年(1375年),告老还乡的大明军师、诚意伯刘伯温病危,临终前对守候在身边的儿子刘琏、刘仲景说:“我死后担心会给家里留下祸害,我写的兵书《百战奇谋》乃我一生心血,可惜没有找到传人……本想把这本书献给皇上,但皇上多疑,就是献上去了他也不会相信,倒不如烧了可保一家人平安……”第二天他就在昏迷中死去了 。
果然,刘伯温的死讯报到京城后,朱元璋派丞相胡惟庸去青田县吊丧 。胡惟庸到刘伯温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兵书《百战奇谋》 。刘琏告诉胡惟庸,父亲已把兵书烧了,给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离子》和一封信 。胡惟庸了解刘琏兄弟,知道两人都是至诚君子,不会也不敢欺骗朝廷 。在安葬了刘伯温后,胡惟庸就带着没有烧完的残存书稿和军师给皇上的书本信件,马上返回了京城 。回京后,胡惟庸把书本信件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一见是《郁离子》就仍在一边 。回到寝宫,朱元璋坐卧不安 。他很了解刘伯温,视兵书比生命还要宝贵,他怎么会舍得烧掉?他那才智平平的两个儿子虽然不是理想的传人,可刘家有子就有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孙,说不定刘家哪一代出个奇人,这部为大明打下江山、立过汗马功劳的奇书,不也会教刘家人从朱家人手里夺走江山吗?怎么办?一个寻找兵书的计谋很快在朱元璋的脑中酿成 。
刘伯温“三七”那天,胡惟庸再次来到刘家,说是奉皇上之命要取走军师生前留下的所有书信和书籍,因为那些书信和书籍中有机密 。胡丞相像抄家似的把刘伯温所有的书信、书籍都拿走了,可仍然没有发现兵书《百战奇谋》 。刘伯温“五七”那天,胡惟庸三到青田县向刘琏兄弟传达皇上的命令:因为军事师有功于朝廷,所以皇上决定在刘家老屋的原址上建造“诚意伯府” 。这样,就得推到刘家老屋,要刘琏兄弟搬到刘伯温墓旁的临时小屋里守孝,刘琏兄弟赶忙磕头谢恩 。刘家老屋拆得很仔细,板缝、梁孔、墙洞都认真地搜查过 。纵然这样,也没发现哪里藏有兵书……

刘伯温给朱元璋的天书?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故事

文章插图
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朱元璋在一场大病中死去 。临终前,他拉着皇太孙朱允炆的手说:“记住,一定要把军师的兵书找到,不能让它落到外姓人手里 。”
到底刘伯温留没留下兵书?从明惠帝朱允炆到明成祖朱棣,一直到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没有发现《百战奇谋》 。
【刘伯温给朱元璋的天书?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故事】谁知,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从皇宫搜出的书籍中,发现了一本刘伯温手写的《郁离子》 。李自成读过这本书的刻本,见了手写本顿时爱不释手,就拿起来翻了翻 。也许是年代久远了,或者是经过几代皇帝读过,翻页时,有的书页折叠处自然断裂,发现里边也写了字,不觉好奇地看了几行,看后大吃一惊!跟着又撕开几页细读 。啊!是刘伯温写的兵书《百战奇谋》!李自成浏览了兵书的“料敌”、“布阵”、“用计”几章,高兴得滚下泪来,从此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智谋文化的早熟和发达,是中国一个特有的现象 。在这种文化的催生下,中国人特别崇拜智慧人物 。而在智慧人物的系列中,有两大偶像,一个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另一个就是元明之际的刘伯温 。历代人们给这两位附会了很多神异的传说,传说中,他们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能呼风唤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神化诸葛亮的《三国演义》时说,孔明先生被描写得不大像一个正常人了,“多智而近妖”,而刘伯温也被后世的许多传说扭曲得厉害,即使不“近妖”,也是“多智而近怪” 。
刘基,字伯温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乡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 。
江浙地区向为人文渊薮,刘伯温的家乡武阳村虽然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距青田县城有150多里之遥,但读书的风气不衰 。刘基的曾祖还曾在宋朝为官,传到刘基父亲这一代,虽非显第,但无疑是一个中国传统农村典型的小门小户的读书家庭 。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 。《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特别聪明,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 。
《明史》还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所谓象纬之学,就是通过观察天象和占卜来预测人事的一套神秘的学问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这种学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辅之于缜密的思维和明晰的判断,其所谓预测往往也有应验的时候,这就更给这门学问披上了奇异的面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