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毁于宦官还是东林党 东林党对明朝的影响( 三 )


冯铨呢?在洪太时期,他可是堪称“自带干粮抗清”的“名将”了 。杨涟的好友、东林党人梅之涣称赞他:“节次以来,涿鹿独获安堵,伊谁力耶?深山穷谷犹尽知之 。”可他在明朝的下场如何呢?
清廷一来,便以为首席大学士,位在摄政王头号亲信文臣、满洲人刚林之上 。你觉得大清国该不该得河北士大夫之心?
崇祯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由检正式下诏【向缘东事倥偬,履亩增赋,豁寝无日,久軫朕怀 。乃迩来边患靡宁,军兴益急,户部諮奏再三,请于每亩除见加九厘外,仍再徵银三厘,前后共银一分二厘,惟北直保河六府向议免徵,今量行每亩加徵六厘,前项俱作辽饷,事平即行停止 。朕因廷议既协,权宜允从,凡我百姓,各有同仇之志,能无好义之思?其有则壤不等,法须变通者,或照粮数议增,但期无失本额,又或委係灾疲,且经兵扰势难加赋者,抚、按据实奏明,取旨裁夺 。】
1、其实直到天启六年二月十一日户部尚书李起元还在上书说自己提出的各项的建议,让省直各地实行,但却没有一个回复的,清皇上下旨要求各省直于4月份回奏 。
2、事实上,早在天启六年二月十七,崔呈秀就上书指责复榷税导致“出途叠征”是恶政 。为此提出恢复榷税建议的李起元还专门向皇帝上过揭帖解释 。
3、福建之所以收到了4000两,是因为早在户部李起元尚未提议恢复榷税之前的天启五年八月,福建地方官员为了筹措对付荷兰人的军饷,希望恢复闽安、竹崎等十二处关税来凑军饷 。额征2万3千4百 。户部讨论后福建一半留着当兵饷,一半送到户部济边 。

明朝毁于宦官还是东林党 东林党对明朝的影响

文章插图
【明朝毁于宦官还是东林党 东林党对明朝的影响】天启元年汪应蛟说:"臣惟辽左用兵三载于兹,自辽沈继陷,时势益危,前议兵止十七八万,今三路布置共二十六万,并蓟辽总督添募将三十万矣 。前议饷止八百万,今增至一千二百万,或云当千五百万矣".看到了吗?上千万两的辽事经费?我突然想起了当年宋太祖存钱准备买辽人人头的故事,有这钱,花钱一百两买一个女真人头,一千万两白银都可以干掉十万女真男子了....按这种预算,这大明朝是不用活了,如果没有内帑支撑,根本玩不转,一开始运作,钱怎么算都是不够的(且不说这钱花的是否合理),然后不够的情況下只能专供辽镇,那么别的边镇就只能拖欠了,然后就算全给了辽镇也不够啊,那就是不断地割肉养后金.........
按这帮牛人策划,三大役怎可能才花一千万........至少要一亿两白银吧,毕竟天南地北,三个大方向呢 。所以,只要按当时议定的方案玩,迟早是玩蛋的,我也不知道魏大管家是怎么处理这问题的,按理来说,拖欠是解决不了的问题,魏老大若还玩拖欠,那各边不早造反光了?闯王不用等到崇祯朝了 。所以,要么开源头,要么节流,要么两手一起动,否则不可能不出事的,他只是个太监,不是圣斗士 。魏忠贤历书上说其贪污比比皆是,嗯,还说回家是带了无数家财,结果案发后处理 。张居正家还抄了近二十万两银子(那土地之说可以省了),严嵩一家子加在一起倒是有个两百来万银子 。魏倒是历代少有的,世人皆称其贪,却没有实据 。若魏真捞了很多钱,朝庭都那样了,他要么贪军费,要么就是搞灰色收入(与民争利),否则基本没啥别的来源(什么,还有买官?这个....),若是要大胆猜一下,莫非这家伙学雷锋,把钱存内帑里花掉?
李明睿议南迁(正月初三日),上召左中允李明睿陛见 。明睿,南昌人,以总宪李邦华、总督吕大器特荐,起田间 。至是召对德正殿 。上问御寇之策,明睿请屏左右密陈,趋进御案 。言臣自蒙召以来,探听贼信颇恶,今且近逼畿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上曰:此事重,未可易言,以手指天,言上天未知如何 。明睿曰: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上四顾无人云:此事我已久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 。汝意与朕合,但外边不从奈何 。此事重大,尔宜密之,切不可轻泄 。泄则罪将坐汝 。上还宫,赐宴文昭阁 。及太原陷,明睿复疏劝,上深许之 。下部速议,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参为邪说,言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 。上曰:光时亨阻朕南行,本应处斩,姑饶这遭 。然而南迁之议寝矣 。
士绅优免、投寄、诡寄等的问题 。再优秀、再忠诚的那些文臣,他们都没有主动交税的,没有主动放弃优免待遇的,最多比较克制一点而已 。左光斗没有放弃,汪应蛟没有,史可法卢向升杨涟孙传庭统统没有 。明末财政崩溃并非因为商税收不上来,而是因为农税收不上来 。那时候商业没那么大用 。银子再多又如何?当吃还是当穿?农税收不上来,一方面农民负担无法承受最终守着土地饿死或放弃土地成为流民 。一方面在册交税的人越来越少 。至于为党争不顾国事的事情,明朝人自己的笔记也没少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