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才大略的体现 雄才大略的曹操坚韧不拨的刘备

曹操诗歌有云:“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和抱负,跃然纸上 。而为了实现这雄心和抱负,曹操凭借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金戈铁马,历经三十余战,终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延续了汉王朝的统治 。期间,多少英雄归附,多少豪杰向往,多少经典故事流传 。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曹操“有大功于天下” 。
关于其军事才能,《三国志》评价其是“该韩白之奇策” 。此处说的“韩白”指的是秦末汉初的大将军韩信战国时期的大将白起 。两人都是军事天才 。当某人被说有“韩白之奇策”时,意思是此人非常聪明,有军事天赋 。而魏晋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更是将曹操与著名的大军事家孙子和吴起相提并论 。对此,三国时期另一位奇才诸葛亮的评价与此相似:“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宋代阮逸假托唐朝大将李靖与唐太宗对话所作的《李卫公问对》,亦对曹操的行军用兵大加赞赏 。
这样神武雄才的曹操,当年是如何笑傲天下的?
熟读兵书,注《孙子兵法》
史载,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大意是说他武艺高强,没有谁可以加害他 。他还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他在修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并注《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至今 。
看曹操所注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可知其不仅对孙子用兵之法了然于心,而且还有其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如在第一篇《计篇》中,孙子开篇即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随即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孙子认为,将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曹操的批注是“将宜五德备也”,表明了他选将的标准 。
在紧接的一系列设问中,曹操都给予了回答 。如“主孰有道?将孰有能?”,答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答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答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等等 。表明曹操对于君主、将领的德行、智能可决定战争的胜负有着清楚的认识 。
再如在《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中,曹操开篇即评注道:“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 。”即粮草、费用对战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
而在《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询问李靖“奇兵与正兵”的情况时,李靖首先引用曹操的说法:“(在兵力对比上)我为二敌为一时,我就分兵为二,以一部分为正兵,一部分为奇兵;我为五敌为一时,我就以五分之三为正兵,五分之二为奇兵 。”李靖认为临阵对敌时的奇正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并对曹操的“奇兵之说”深以为然 。
曹操绝非纸上谈兵,他不仅善于治军,而且更善于用兵 。他收复百万青州兵,并择选部分变成自己的精锐部队的故事,更彰显了其个人魅力 。
守信重诺,收服青州兵
【曹操雄才大略的体现 雄才大略的曹操坚韧不拨的刘备】东汉末年,由河北巨鹿人张角率领发动的“黄巾农民运动”被镇压后,黄巾残余势力退守到山东青州一带,并逐渐发展壮大,人数达到百万以上 。其后黄巾势力进入冀州袁绍的势力范围,袁绍派曹操前去剿灭黄巾军 。
曹操率领征召来的不多的人马,与黄巾军在河南濮阳进行了第一次大战,并以少胜多;第二次则集合有限的所有兵力,采取围魏救赵之法,破了黄巾军的伏击 。之后青州黄巾军的势力向兖州方向扩展,并在东平附近斩杀兖州刺史刘岱 。在曹操谋士陈宫的劝说下,当地官员共推曹操为兖州牧 。
曹操接替兖州牧后,马上征召新兵,并集合所有部队,与这支比自己庞大几十倍的军队对抗 。寿张一役,曹操运用了很多战术,但因对方人数众多,始终无法取得关键性胜利 。在一次大战中官员鲍信被杀后,曹军奋勇作战,终于获得暂时的胜利,但敌众我寡的局面依然存在 。

曹操雄才大略的体现 雄才大略的曹操坚韧不拨的刘备

文章插图
此时黄巾军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为了马上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