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80万禁军 北宋八十万禁军

接下来菜叶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先看一组数据:
宋太祖开宝末年,北宋厢军约为185000人,其中禁军193000人;
宋仁宗庆历五年,厢军为433000人,其中禁军826000人;
几年后的皇祐初年,总兵力已经达到1410000人 。
从人口规模上看,北宋人口接近一亿 。
反观西夏,常备兵不过十万,铁鹞子(重骑兵)仅有数千,立国的时候(宋仁宗时期)人口规模不过一百多万,就算是鼎盛时期,也就三百万而已 。
这样一个边陲之地,却给大宋的西北边防构成了重大威胁,宋夏战争从宋仁宗开始,一直打到北宋灭亡,都没有结束 。无论怎么说,北宋和西夏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对于北宋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 。
实际上,北宋确实有“难言之隐” 。
一、北宋军事上,积弱在哪里?
提起北宋军事体制,其为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就是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更戍法” 。
自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成为地方上的实权人物,赵匡胤为避免宋朝重走五代十国的路子,在“杯酒释兵权”后,采取了“更戍法”,客观的说,这套规则确实斩断了将领与士兵之间的感情纽带 。
但是它也带来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造成了将领不熟悉所带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也就影响到作战效果了 。
实际上,如果将宋军战败归结于这个原因,未免有些荒唐了 。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唐王朝,他们施行的将领调动方案和“更戍法”并没有本质区别 。
唐朝之所以爆发安史之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唐玄宗自己坏了“规矩” 。
本来,各个都护府或节度使的任期一般是一到三年,之后会被调回京城,于三省六部就职,甚至官至宰相,这就是出将入相 。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节度使长期任职一个地方后,很可能就会经营起自己的势力,频繁调动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二是回京后虽然不再担任军职,但边事一开,他们的从军经历有助于为皇帝献计献策,这远比后代文人朝堂吵架模式有用的多 。
到了天宝年间,唐玄宗宠信安禄山之辈,长期经略北方的安禄山终于尾大不掉最后叛唐 。
可见,“更戍法”并不是造成宋军经常吃败仗的根本原因 。
就战术而言,北宋犯的致命错误是“将从中御” 。
所谓“将从中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事任免权,再就是临阵指挥权 。
宋太祖对人事的任免不仅仅是局限于将领,从枢密院到宿卫诸将,哪怕是地方厢军的一个百夫长,其他人都不得染指,“补一小校,汰一赢老,必奏籍于中而俟上命”,凡事皆乾纲独断 。
在禁军管理上,“诏殿前、侍卫司,自今非时宣召军士,候见御宝文字乃得发遣,无则画时覆奏”,也就是说,除了赵匡胤,其他人无法调动禁军的一兵一卒 。
在北宋立国之战的时候,赵匡胤不可能参与每一座城池的争夺,他又想出来一个办法:阵图 。
赵匡胤身居宫中,通过“手诏”的方式,遥控指挥前线 。不管前方战事如何,也不管当时的具体情况,一线士兵必须凭借阵图应敌 。
这个规则,在北宋灭巴蜀、平南唐的时候没什么毛病,其原因主要是对手实力不够 。
但是当对手换成北汉甚至后来的辽国时,其弊端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
979年,宋辽之间发生满城之战,按照惯例,宋太宗“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但是右龙武将军赵延进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要是按照送过来的“阵图”迎战必败无疑,赵延进和监军李继隆等人找到殿前都虞侯崔翰讲实情告知,“事应有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在赵延进、李继隆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的情况下,崔翰才同意废掉“阵图”,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图部署战斗,此战最终取得胜利 。
就军事才能来说,赵匡胤在两宋帝王中当属翘楚,他的“阵图”尚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宋太宗也算是有实战经历,但是后续帝王依然延续此制,就未免呆板了,其应敌计划多与实际不符,且事事掣肘,宋军在战场上就完全变成毫无招架之力的活靶子了,特别是遇到西夏重骑兵冲杀的时候,宋军又何以抵挡?

宋朝80万禁军 北宋八十万禁军

文章插图
二、宋军的应对
那些不习兵事的文臣在后面不切实际的指挥,是否就意味宋军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