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位等级排列士农工商

众所周知 , 封建主义最理想的蓝图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国寡民 , 因此“士农工商”四民之中 , 士居首、农次之、工第三、商居末 , 商是最贱之业 。数千年来 , 历代统治者一直强调“重农抑商”、“崇本抑末” , 打压工商之民 , 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 。那么 , 作为史家传奇司马迁 , 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出乎多数人的意料!
所谓“士农工商” , 出自春秋《管子·小匡》 , “士农工商四民者 , 国之石(柱石)民也” , 认为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柱石 , 春秋之际四民平等 , 都是国家重要组成部分 。
春秋晚期 , 孔子并不轻商 , 孔门弟子颇有几个经商的 , 比如孔子徒弟子贡另一个身份就是商人 , 被后世誉为儒商鼻祖 , 可见儒家轻商是后来的事 。
但到战国时期 , 随着列国纷争加剧 , 列国首先需要确保粮食种植 , 所以“奖耕战”、“抑商贾”一度盛行 , 尤其当时显学法家非常轻视商工 , 《商君书》中有“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 , 则欲国之无富 , 不可得也” , 韩非子将商工列为“五蠹”之一 , “其商工之民……邦之蠹(蛀虫)也” 。秦始皇时期 , 将一些罪人、无用之人等送去戍边 , 即“七科谪” , 其中就包括商人 , 汉武帝也用过这一招 。可见 , 秦汉时代虽然还未形成“士农工商”的排位 , 但“重农抑商”已然盛行 。
那么 , 在这一社会思潮之下 , 司马迁如何看待“士农工商”四民呢?
肯定人欲 , 顺应人欲
作为司马迁的毕生之作 , 《史记》既整理记录了历史 , 更体现了司马迁的价值取向 , 其中《史记·货殖列传》序文体现出来的思想颠覆传统认知:司马迁认为“农工商虞”四民并重平等 。所谓“虞” , 就是对山泽的开发 , 包括木材的砍伐 , 在海里河里打鱼等的职业 。
老子曰:“至治之极 , 邻国相望 , 鸡狗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 , 挽近世涂民耳目 , 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 , 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 ,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 口欲穷刍豢之味 , 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 , 虽户说以眇论 , 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 , 其次利道之 , 其次教诲之 , 其次整齐之 , 最下者与之争 。
老子认为 , 治理国家的极致 , 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国寡民 , 虽然邻国相望 , 鸡狗之声相闻 , 但却老死不相往来 。但司马迁开宗明义就先批驳了老子治国思想 , 指出如今这么治国 , 几乎行不通 。
太史公曰:历史上圣贤如何治国的呢?神农以前 , 已不可考 , 但根据《诗》、《书》记载 , 虞、夏以来还是能考证的 , 当时人们耳朵眼睛追求声色之乐 , 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 , 身体安于舒适快乐 , 心里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 , 这种风气由来已久 , 即便用妙论挨户劝说 , 也无法改变 。司马迁肯定人之欲望 , 指出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顺应人欲 , 其次因势利导 , 再其次进行教育 , 再其次制定规章限制发展 , 最差的是与民争利 。
人各其能 , 自由经济
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后世儒家思想相比 , 司马迁提倡顺应人欲的思想 , 简直就是一个异端 。
既然应该顺应人欲 , 那么就需要社会提供满足欲望的各种物品 。东南西北各地的物产 ,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 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 。所以“故待农而食之 , 虞而出之 , 工而成之 , 商而通之” , 农民耕田种地 , 虞人开采山泽资源 , 工人制造器具 , 商人流通贸易 , 即各地农工虞出产物品 , 再由商人将之送到中国人民面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