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扬州禅智寺赏析

杜牧在扬州写的一首诗,最后10字出神入化,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杜牧在扬州禅智寺所写,道尽了秋日的清幽宁静 。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扬州,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墨客所向往的胜地 。
中唐诗人徐凝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写尽了扬州月夜的无限风姿 。
另一诗人张祜在《纵游淮南》中甚至写道“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以极其夸张的手法,将他对扬州的喜爱描绘得淋漓尽致 。
而杜牧与扬州的渊源比起这两位诗人更深 。
他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很多人就是因为这句诗认定杜牧是个特风流多情种 。
事实上,杜牧在扬州并没有逗留那么长时间,“十年”只是虚指,真正的时间大概也就两三年吧 。
而“青楼留名”是真的确有其事,他离开扬州时写的《赠别二首》,告别的对象便是与他交好的歌妓 。
除此之外,杜牧还有另一首七绝《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同样是千古流传的名作 。
可以说,杜牧之于扬州,就如苏轼之于黄州,白居易之于杭州 。
而这首《题扬州禅智寺》写于公元837年的一个秋天,当时杜牧以监察御史之职分司东都洛阳 。
一般来说,在洛阳任职都比较清闲,像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晚年便是在洛阳养老 。
当时他的弟弟杜顗不幸患了眼疾,暂居在扬州禅智寺,所以他便请了个长假,带着眼医,前去扬州,探望弟弟 。
禅智寺本就是个一个清静之所,正值秋日,又多了几分幽寂,杜牧一时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诗 。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初秋图景 。
一场秋雨过后,树林里传来秋蝉的鸣叫声,嘶哑凄咽;那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让人感受到了凛凛秋意 。
这里的“蝉噪”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只此二字,便足以烘托禅智寺之清幽静谧 。
“飘萧”二字则暗写风,又是雨,又是风,秋之寂凉由此可见 。
接着的颔联两句,诗人选取了两个很有代表性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环境 。
寺庙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几只白鸟上下翻飞,久久不曾离去 。
“青苔”和“白鸟”这两个意象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

题扬州禅智寺赏析

文章插图
“青苔”说明此处少有人踏足,但是“白鸟”又象征着自由,生机 。
青苔是静景,白鸟是动景,不会过分喧闹,也不至于荒凉,可见诗人是个造境的高手 。
再来看颈联,依然是环境描写,所不同的是这里诗人是从天色的明暗变化这个角度来烘托静谧的氛围 。
傍晚时分,树林深处,暮霭缭绕,影影绰绰;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小楼 。
这里的暮霭和斜阳同样是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的意境,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
最后的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禅智寺的宁静推向了顶峰 。
“竹西路”就是指寺庙前的道路,谁能想到这寂静的竹西路,另一端便是歌舞不绝,繁华喧闹的扬州呢?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没有具体描写扬州是如何繁华热闹,仅以“歌吹”二字活活画出,当真是妙极了 。
而扬州越是热闹繁华,便越能反衬禅智寺的清幽,以动衬静的最高境界大概便是如此了 。
我们都知道,杜牧擅长写七绝,他写扬州最为后人所熟知的那几首都是七绝 。
但是相比《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这些一眼看上去就很美的诗歌来说,我更喜欢这首《题扬州禅智寺》的意境,自然清幽,和谐宁静,
尤其最后两句堪称出神入化,苏轼、吕渭老、王冕等人都曾化用过,“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歌吹竹西难问”、“却疑歌吹在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赏析】后来还有人将竹西亭易名为“歌吹亭”,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