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 1969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和行为表现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人会被环境影响,同时人也会影响环境 。在不好的环境中,人们受到暗示,做出使得环境变得更差的行为;在好的环境中,人们都会想着维护好环境,环境会越来越好 。
“破窗”的出现,会使得人放弃自我约束、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变得盲从从众(在人群中就体现为集体无意识),不愿承当责任,喜欢投机取巧 。
日常生活中,“破窗效应”有很多体现 。
你看到别人乱扔垃圾或者地上有垃圾,你会不由自主的也想随地扔垃圾,后来的结果是地上很多垃圾 。开始地上只有几片垃圾,当地上垃圾稍微多一些的时候,垃圾的增长速度就会加快,因为地上的垃圾给人以暗示:已经这么脏了,也不差我这一片垃圾 。
你看到草坪上有踩踏的痕迹,虽然知道不应该进去,还会忍不住去草坪上玩耍,结果就是草坪被很多人踩踏,甚至踏出很多小路来 。
如果一面干净的墙上被涂鸦,后来涂鸦会越来越多,直至被涂满 。即使被涂满,人们依然会继续涂 。
刚买车时,车上不小心被划了一条很浅的痕迹,你也会很心痛,要去抛个光,打个蜡 。时间久了以后,车子的新鲜感过去了,车上痕迹也慢慢多了起来,掉了很大一块漆,你都不会想着去修补一下 。再后来,和其他车子发生了小摩擦,掉了挡泥板,你都不会那么急迫的要去修一下 。
跑步时,你看到别人停下来了,你也想停下来,尤其是你快绝望的时候 。遇到一个两个人的时候,你抵挡了诱惑,但是速度会不由自主的慢下来,后来,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下来 。完全放弃,不在挣扎了 。
缺乏自信时,做事稍遇打击时,就会想放弃,如果打击多了,就会丧失仅有的那一段信心,进而破罐子破摔,很多事不愿意去尝试,躲在自己的保护壳中 。
当股票或基金出现亏损时,部分投资者也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想着既然这只股票(基金)已经出现亏损了,那么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还能早点回本,于是乎就频繁加减仓,最终的结果就很可能造成亏损加剧,甚至清仓出局 。
对于触犯规章制度的人,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罚,人们对于规章制度就会漠视,不相信如果触犯了真的会被处罚 。结果就是,人人都随心所欲,各种不按照规章制度来,规章制度就成了摆设 。
“破窗效应”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滞后性 。也就是说,你当时可能没有被影响,但是已经在心中默默种下了种子,后来在不经意的场景下,行为自动触发了 。你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行动,仔细想想才发现,原来看过别人这么做过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理 。小恶做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做大恶 。
推荐阅读
- 微服务之——docker 镜像操作常用命令
- Go的泛型真的要来了—如何使用以及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 曾经的贡茶——邦东那罕
- 心理学:良好的人际关系存在“技巧”,避免四种说话方式
- 公司如何辞退员工?——浅析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性事项
-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 管理心理学心得
- MySQL大表优化方案——从单表优化到分表分库
- 搜索引擎的沙盒效应
- 交换机安全防御——MAC地址安全
- Linux操作系统基础教程—命令操作,这几个命令不熟还怎么玩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