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网络,你的大脑“很受伤”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姚昆 光明日报通讯员 宋鸿兵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针对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制定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

沉迷网络,你的大脑“很受伤”

文章插图
一个男生在看短视频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陈茵摄/光明图片
今年7月20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 。未成年人触网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报告》认为,部分未成年网民可能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 。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上的为11.5%,节假日平均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为12.2% 。
不断增长的数据背后,青少年过度用网、沉迷网络的问题凸显,而由此带来的健康风险更不容忽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倪端宇表示:“青少年正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长期沉溺于网络可能造成脑功能损害 。”
长期沉迷网络或引发功能性脑病
北京市海淀区白女士的女儿聪聪(化名)从小就患有癫痫,近几年用药物控制治疗得很好,不久前,因癫痫复发被送往急诊 。
“我们想着让孩子放松放松就同意她玩电脑,大约40分钟后,就听见孩子房间传来一声响,我们跑过去发现孩子已经晕倒在地 。”白女士说,送医就诊发现,聪聪是由于受到频闪光和噪音刺激,局部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导致的癫痫发作 。
“长时间受到电脑或手机屏幕的光线刺激,有可能诱发潜在的癫痫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调控实验室副主任医师卢健军说,“研究表明,癫痫发作是由大脑皮层异常兴奋引起的,其中由闪烁的光线刺激诱发的癫痫在临床上被称为‘光敏感性癫痫 。’”
“我们病房的一些患儿,本来癫痫发作控制得很好,但因长时间无节制玩手机,导致复发的例子很常见 。”倪端宇解释,“脑电图的正常波形主要有δ、θ、α和β波 。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的表现,出现于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思考问题时,高度兴奋时可出现高于30赫兹的γ节律 。各种节律规律出现,是大脑正常调幅调律 。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网络,大脑将长时间处于紧张兴奋状态,β节律甚至γ节律长时间发放,就有可能调幅调律失调,出现功能性脑病 。”
此外,有研究表明,过度沉迷网络同样会对青少年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 。“脑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以适应现实的能力 。年龄越小脑可塑性越强,特别是6岁之前,是大脑的神经发育和认知发育的关键期 。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网络,脑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连接就强化在虚拟空间,现实交往的功能就自然削弱 。”倪端宇说 。
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青少年因沉迷网络导致脑健康问题的案例不在少数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的才女士就饱受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困扰 。“我儿子目前上高中,长时间熬夜打游戏,孩子的身体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偏头疼、有时还会莫名的心悸胸闷 。我还发现孩子处理问题偏激、情绪波动大,有性格孤僻的倾向,到医院检查后查出轻度抑郁症 。”
卢健军告诉采访人员,青少年沉迷网络,开始是精神依赖,渴望上网“遨游”,随后会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还会使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严重紊乱,导致失眠、紧张性头痛,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妄想 。
成都医学院心理学院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奇伟介绍,沉迷网络会影响青少年大脑的眶额回、伏隔核、纹状体等奖赏相关脑区的正常功能,对相应的奖赏信息处理存在异常 。这些脑功能损伤会导致青少年高度关注网络游戏、短视频等网络情景,而对正常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社会交往等适应性行为漠不关心 。
“人类前额叶高度发达,是我们自我调节、控制的神经基础,也是多巴胺神经环路的重要结构之一 。研究发现,沉迷网络者前额叶与海马体和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减弱,提示前额叶对学习记忆的调控作用减弱,导致其认知功能受损 。脑成像研究还揭示,沉迷网络青少年的扣带回灰质密度低于常人,大脑的扣带回部位是我们监控认知冲突的重要部位,其灰质密度下降与其自我行为监控能力减弱相对应 。”杨奇伟补充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