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茶业做产业 贵州遵义市茶业找到新路径

2006年 , 遵义市委市政府将100万亩茶产业列入农业“六个一百工程” , 2007年 , 遵义又出台了《加快实施百万亩茶业工程的意见》 。6年以来 , 遵义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
首先基地规模快速扩大 , 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茶园面积由31万亩达到126万亩 , 翻了两番 。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不到40%提高到91.1% , 形成了以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黔湄、名山、乌龙茶、龙井系列为代表的良种系列 。成功打造了湄潭翠芽茶、凤冈锌硒茶、正安道真高山云雾茶、余庆小叶苦丁茶四大茶产业带 , 从基地建设上适应了消费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
其次企业集群快速发展 , 产品内涵得以延伸 。全市茶叶加工企业634家 , 年加工能力5.54万吨 , 其中规模型加工企业144家 , 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县级龙头企业28家 。年生产能力达300吨茶多酚和2000吨茶籽油加工企业各一家 。
三是区域品牌快速成长 。“红色遵义·绿色茶乡”的共识越唱越响 , 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快速成长 , “遵义红”大有红遍中国的潜力 。初步统计 , 2007年以来 , 累计有200余家企业多支茶叶在“中茶杯”、“中绿杯”及其它国际性茶事评比中 , 获金奖、银奖或二等奖500余次 。
四是农民实现快速增收 。全市投产茶园约60万亩 , 茶叶产量预计4.7万吨 , 产值30亿元左右 。亩丰产茶园为茶农增收3000元以上 。
2007年省里提出全省打造500万亩茶园的时候 , 遵义就提出了打造100万亩茶园 。实践证明我们做到了 , 而且做得很成功 。
遵义的茶产业已具相当规模和基础 , 当前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 在商品大市场中 , 产业不进则退 , 我们必须坚定信心 , 发挥优势 , 抓住机遇 , 乘势而上 , 正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真抓实干 , 扎实落实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
继续打牢基地建设这门基础课
一要正确对待规模 。面对国内国际大市场 , 面对可长可短的产业链 , 谁也说不准我们的茶园规模是100万亩适宜 , 是200万亩适中 , 还是260万亩就必须封顶?我相信 , 产业上不去 , 1亩都是多余 。产业做上去了 , 100万亩太少 , 200万亩也不算多 。6个茶叶主产县既然挤进了省里的盘子 , 就必须下大决心下真功夫 , 统筹落实茶园建设计划 , 特别是有资金支持的茶园建设任务 , 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 。基地建设规模、茶叶品种、产业带建设等 , 都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 , 合理的布局 , 持之以恒 。茶园建设要集中连片 。一亩、两亩茶园 , 管理不便 , 加工费神 , 既没有规模效益 , 也不利于产业推进 。各地在茶园建设过程中 , 要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 , 整片、整村、整乡推进茶园基地建设 。要积极推广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 , 坚持标准化生产 。
二要攻克种苗问题 。我们的茶园建设用苗 , 有相当大比例靠外省购进 。品种纯度得不到保障 , 甚至数量都没法保障 。外进苗成活率不高 , 增加了建设成本 。未来几年 , 还要新建100多万亩茶园 , 每年都有部分老化茶园需要改造 。因此 , 必须下决心建设育苗基地 , 确保用苗自给 。
牢牢抓住质量安全这条生命线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事关人民身体健康 , 同时事关产业自身的安全 。从某种意义上讲 , 有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经媒体曝光 , 还没给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 却会给产业以致命打击 。我们对此高度重视 , 也做了大量工作 , 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偶有发生 。为此 , 我们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 进一步做好茶叶质量安全工作 。一要加大茶园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大力推广标准化茶园栽培管理技术 , 积极推广使用茶叶专用肥 , 大力发展专业植保队 , 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 。二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 ,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销售使用禁限用投入品行为 。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茶叶主产区 。三要拓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参与度 。加大对产地茶青交易市场、茶叶市场茶叶农残的抽检和督查力度 , 严格执行农残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 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