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外延:社交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

社交媒体上的社交行为意味着什么心理?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外延:社交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因为各种机缘巧合 , 人们互加了朋友圈 。然后在不熟悉又不太有日常交集的情况下 , 互相以朋友圈动态更新 , 静悄悄窥探对方 。
客观而言 , 在个体社交、行为边界与感触都越来越敏感的当下 , 任何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丝一毫举动 , 都是对自我信息、态度、观点的传递 , 都是自我暴露 。
其目的 , 要么是主动地彰显自我;要么 , 是释放迷雾;而无论哪一种 , 只要有动态出现 , 都为外界创造了观察与揣摩的空间和素材 。
普通人可能觉得这是想多了吃饱了撑的 。但其实 , 真有人玩这种套路 , 而玩得熟稔又炉火纯青的 , 当属娱乐圈明星;其次 , 是各大官媒 , 再其次 , 则是各大营销品牌 。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外延:社交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

文章插图
 
比如 , 黄晓明和杨颖离婚与否的传闻历来甚嚣尘上 , 当事人不做回应 , 外界却擅长以两人在微博上的互动频次来揣摩个中真相 。
现如今的社交媒体 , 显然不止于个人日常动态发布 , 更成为了暗示、彰显、表达、暗讽、表达观点等个人态度的绝佳场所 。如果此前我们批判凡尔赛表达过于做作 , 那么发个动态让人去猜想 , 去揣摩 , 去疑惑 , 进而想要去求证 , 就成为了楼主们惯用的表达方式了 。
毕竟 , 在这个说什么话都不能讲真话的时代 , 想要正确有效地表达态度和观点 , 并让表达出来的态度观点起到期望中的效果 , 那么就必须在表达与动态发布上做文章了 。
说起来似乎过于小气不爽快 , 把心思都用在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 , 值得吗?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外延:社交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

文章插图
 
实际上 , 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 , 而是契合时代语境需要的问题 , 是符合人们理解力与表达需求的问题 。我们早就不是那个“交通靠走 , 通讯靠吼”的粗犷年代 , 而是身处人人内敛、敏感、多疑、感触格外发达、内心戏特别多的时代了 。
虽说这种性格与处世方式有些雷人、累人 , 但实际上 , 越高层越重要的事件 , 往往在动态发布、语言表达上越讲究 。远至外交部一词之别可以区分出两国真实关系 , 近至我们日常的微博、微信动态 , 无一不是在谨小慎微中 , 严谨透露自己的意见、态度和观点 。
大家都知道 , 一发动态就是体现自己的观点、水平、层次的时候 。
如果个人不在意这种呈现且自我感觉良好 , 那么倒是可以肆无忌惮 , 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发就怎么发 。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外延:社交行为背后究竟是什么心理?

文章插图
 
但倘若类似明星这种 , 一条微博信息量会导致宕机、会引发各方误解、会被娱乐号过度解读的层面 , 又或是朋友圈里老板、老板的老板、富豪、大佬、政府领导、前任、前情人、老师、家长、同事、竞争对手等角色 , 谁还敢乱发朋友圈 , 随意表态?谁又乐于将自己的浅层见识暴露无遗?恐怕是没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