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上品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仕兴在与采访人员交流时表示,人参茶现在依照的是本土的标准和要求 。不是国家标准,并没有得到全国的广泛认可 。所以产品发展势头并不是很好 。我们也暂时停了人参茶新的开发 。等省政府的药食同源试点结束,正式下文了,才会继续做 。
而面对同一个问题,魏云鹤的思路似乎更为清晰一些:
民间加工功效茶,以个人主观角度出发,想加工成什么样就加工成什么样,而忽略了植物自然属性以及文化属性 。比如,这些原材料酸碱度、各种元素比例几乎无人知晓,并且适合加工成哪类茶,是红茶?绿茶?乌龙茶?黑茶还是其他,都不确定,而盲目参照市场上存在的销量最高的“乌龙茶球茶”来加工,一来不科学,二来不利于传承;没有任何执行标准,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标准,不然参差不齐的产品质量,只会让这些产品做向死胡同;市场知名度不高,并且市场定位不明确,高中低端产品区别不大 。所以,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经过加工而成的功效茶,在市场上却卖不上价 。“我们这边的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少文化植入这也是在市场上认可度差,价格低的重要原因 。”
整合资源 建立标准 让“吉茶”入市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一个产业的发展,标准就是它的规矩 。而对于吉茶产业来说,这个规矩是否距离我们依旧遥远?
“现在这个事情应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而且也就是这几天,我从省里有关部门得到的消息,最快10月初,慢一点就是元旦,咱们吉林省将成立长白山茶文化研究所,它也是国内第一个专业的长白山资源入茶以及相关文化研究机构 。而按照目前掌握的信息,这个机构成立之后,前期所要做的首先就是制定标准 。确定一个从种植到采摘,从加工到包装的标准化体系 。”
虽然经历了5年的挣扎,戴维波却仍旧斗志昂扬,按照他的说法,在专业研究机构出现的同时,他也将推出研究了5年的系列产品,“它们都是以长白山特产为主料的茶饮,而且,根据饮用人群的不同做了产品的细分 。以前喝茶求的是一种文化,而以后喝茶则在体会长白山独有的气息与文化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份健康 。”
作为吉林省茶文化协会会长的张明钳也表示,这些年把人参、刺五加、玉米等吉林特产入茶的企业不在少数,但始终没有形成合力 。而这也就出现了一个和传统茶产业一样的悲哀——十万茶商卖不过一个立顿 。
“东北特别是吉林,有这么多优质天然的资源,如果能够整合,那将不仅仅兴起一个新的产业,而是将出现一个潜力很大的产业链 。”张明钳说,这也为时不远,今年,长春市就已经立项,在九台设立一个以茶产业为主的专业园区 。这个园区建立之后,将有效的整合小在吉林相关产业的资源,从制茶到制器,再到文化旅游,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条 。
而这些人所作的只为一事——让徘徊在边缘已久的“吉茶”入市!
微言:“吉茶”如何去边缘化?
如何将丰富的自然属性转换为厚重的文化属性,如何让长白山32亿年孕育的精华成为滋养文化生长的沃土,如何使“地利”变为“人和”,这不仅是“吉茶”面临的问题,而且是吉林物产走向市场普遍面临的问题 。
其实有一个根本道理在于,吉林特产虽然在白山松水之间的肥田沃土上孕育了几十亿年,但是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之下的商品,还处于幼年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做好技术准备、营销准备、品牌准备、文化准备,就冒冒失失涌进市场大潮,结果真应了那句话,在最初几年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人参卖个萝卜价,大量鹿场经营困难,本来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属于高端稀有品种的人参、鹿茸等,因为以量取胜、粗放经营,变成了大路货 。传统的文化附加值不但没有加以利用,反倒被严重冲淡 。比如在中医药传统上,千百年来,高丽参和长白山人参相比,无论药用价值还是销售价格都难以望其项背,但现在高丽参的售价平均是东北人参的13倍 。直到近几年,我省大力实施“人参振兴工程”,卫生部批准我省作为人参“药食同源”试点,人参价格才开始回升 。
【整合资源 建立标准 给力吉茶入市】殷鉴不远,“吉茶”不能再走老路 。现在不论是管理者还是经营者,都意识到科技含量、产品标准和文化属性、品牌效应的重要性 。没有标准就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说到规范,我们更要重视市场规范,避免恶性竞争;要避免“吉茶”成为大路货,一定要走高端路线,要走高端路线,不能光卖文化,论文化我们无法和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茶叶相比;更不能光卖概念,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文化是需要时间沉淀的,炒作只能是昙花一现,但科技含量和制作工艺,只要努力,几年时间就可以看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