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泽雅山民土法做茶技艺
泽雅土法做茶技艺之“揉捻” 。
泽雅土法做茶技艺之“炒青” 。
泽雅土法做茶技艺之“烘焙” 。
春天是茶的季节 , 泽雅农家房前屋后的茶树青嫩 , 山村到处弥漫着茶叶的清香 。在机器做茶大行其道的时代 , 泽雅的山民还是继承祖先古老的土法做茶技艺 , 在自家的灶头做茶叶 , 招待自家的客人 。随采访人员走进泽雅农家 , 一睹这古老的民间做茶技艺 。
人们对茶的青睐 , 带动了制茶技术的发展 。制茶从祖先传统的纯手工 , 发展到现在的全机械 , 茶叶也从传统手工制作的“圆茶”转变到机械制作的“扁茶” 。“扁茶”不论从色调和味道都比“圆茶”出色 , 外型也更显雅致 , 但没了茶农那长满老茧的手揉捻 , 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乡野的清朴 。在“扁茶”大行其道的今天 , “圆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 那种粗朴的民间土法做茶技艺更是渐行渐远 , 行将消逝在岁月长河中 , 后人将无从知晓了 。
在这茶芽抽长的4月 , 走进泽雅 , 去寻访这项濒临消逝的古老的土法做茶技艺 。
土法做茶历史悠久
茶被喻为精灵 。一杯清淡的水 , 放入几片茶叶 , 突然生出几丝绿意来 , 而那干枯的叶片 , 又重新绽放舒展 , 仿佛又有了生命 。这有着精灵美誉的茶 , 从古到今 , 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是礼仪之邦 , 待客之道 , 茶首当其冲 , 客人一到 , 热茶先奉上 。
这茶除了待客之外 , 解渴更是一大主要功能 , 特别是劳作耕耘的农家人更是离不开茶 , 解渴提神最佳是茶水 。旧时家家户户都有个泡满茶水的“茶罐”放在灶头 。山里人家喝茶 , 方显出喝茶原始本色 。他们泡茶是抓一把茶叶 , 一泡就是一大壶 , 浓的涩口 , 也不讲究茶的色泽 , 也不讲究茶碗的精致 , 更不讲究饮茶的环境 , 纯粹是为了解渴 。做完农事回来 , 汗流浃背的农家人 , 站在灶前 , 倒出一碗茶水 , 更有人直接拿起茶罐 , “咕咚咕咚”一阵猛喝 , 喝得痛快淋漓 , 解渴又解乏 。山里人还喜欢往茶里放些白糖 , 泡一杯“糖霜茶” , 那是山里人家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 , 做完农事疲老时 , 也习惯泡上一杯“糖霜茶” , 称可以补补身子 。这个习惯 , 现在一些山里的老人依旧还坚持着 。这些习惯也像民间土法做茶技艺一样古老了 。
要问泽雅土法做茶的历史有多久?我看什么人也回答不上来 。“很久了 , 我爷爷的爷爷手里就这么做的” 。正在采摘茶叶的五凤垟村周老伯回答说 。我想 , 土法做茶是几百上千年来泽雅一代代人劳动智慧的结晶 。
“黄山茶”曾闻名遐迩
【探访泽雅山民土法做茶技艺】农家人离不开茶 , 山里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几棵茶树 。这些茶树就是供农户自家所需 。每年春天茶芽抽出 , 采摘了“头茶”摘“二茶” , 还可以摘“三茶” , 那些不断抽出的新叶 , 足以供自家一年的饮茶之需 。山区的老一辈人个个会做茶 。农家人称做茶为“摩茶” 。“摩茶”对他们来说 , 就像酿米酒、做豆腐、捣年糕那样的普通 , 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本事 。山里人“摩”的茶叶很粗糙 , 因为茶树少 , 农家人一般总等那几颗茶树的新芽长出老长了 , 才去采摘 , 他们说这样有“虚堆” , 就是量多的意思 。山里人叫这些茶叶为“老茶婆”或“老茶张” 。也有细心的农家人 , 摘了新发的茶芽 , “摩”起来 , 自己舍不得喝 , 留着招待客人 。
上世纪70年代 , 泽雅几个处在高山上的村子还有茶园 。泽雅镇的黄山村、北林样村以前都是产茶的茶村 。黄山村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茶园300多亩 , 因黄山村山高雾浓 , 气候湿润 , 产出的茶叶远近闻名 , 人们都称为“黄山茶” 。到了初夏 , 黄山村里的人就挑着新“摩”的茶叶到山外叫卖 。瞿溪、藤桥片的人就认黄山人卖的“黄山茶” , 喜欢喝“黄山”茶 。那时候一些茶贩子经常冒充“黄山茶”担出来叫卖 。到了90年代 , 村里茶园也没了 , 挖了茶树种庄稼了 。现在 , 村里大部分人迁居山外 , 那些种庄稼的田地也荒芜了 , 倒有一些茶树还散落在野地里 , 顾自生长 。到了春天 , 留守山村的人就会到山上采摘茶叶 , “摩”起来 , 供自家人饮用 , 省了一笔买茶叶的钱 , 也有一些人还怀念以前的“黄山茶” , 会到村中农家人手里称几斤茶叶 , 带回去 。
推荐阅读
- 探访勐腊县易武茶马古道
- 探访长沙有好茶 有意境 心意的茶馆
- 探访终南隐士,煮水品茗论修行
- 探访茶马古道上的月光城,独克宗古城
- 小时记者现场探访舟岱跨海大桥 舟山连岛大桥
- 探访唐蕃古道上的茶马商都,丹噶尔城
- 谢付亮,探访南方佳木 问道营销模式
- 探访俄重要航空工业基地——喀山直升机厂
- 探访中国东北“玉都”岫岩
- 莫干山民宿排名第一 莫干山十大精品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