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授人以渔培养紫砂人才

线律
【王辉,授人以渔培养紫砂人才】紫砂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去探讨增值的话题 。当一种艺术品消费被膨胀的利益牵引的时候,相应的艺术品创作也许会更多地陷入浮躁 。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紫砂壶这一赏用结合的艺术形态?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的创作?王辉,生于宜兴,长于宜兴,先亲近雕塑,后来终于被深厚的紫砂传统文化所折服的紫砂创作者,也是紫砂文化的传播者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着观点的碰撞,每一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心得 。
商报:了解紫砂的人常常会讲紫砂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一种普通的泥巴是如何实现这种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呢?您是如何理解紫砂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定位呢?
王辉:关于紫砂的定位有多种提法,有人说它是一种地方技艺,是一种民间艺术 。我认为它应该属于中国传统艺术 。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宜兴的,而是中国的 。它所承载的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瓷器艺术、青铜器艺术、篆刻艺术、漆器艺术、玉雕艺术,甚至包括明式家具艺术,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比较贴切的 。这种艺术形式依附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并随着中国茶叶形制的改变以及品饮文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的演进而不断演变,它的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建立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饮茶风尚及品茗文化流行的基础上,而这当中文人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这种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广者,所以,更准确地说,紫砂应该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 。
商报:茶与紫砂的渊源如此深厚,那是不是说作为一个紫砂创作者首先也得是一位茶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
王辉:并不是说每一位紫砂人都必须是茶人,一个不喝茶不懂茶的人完全可以创作出很有艺术张力的作品 。但是,紫砂壶的创作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实用性,如果一把壶只能看、不能用,那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单纯地成为一件艺术品,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文化魅力 。从我自身来讲,品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对茶性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创作出更实用、更有灵魂的作品 。这样既能发挥茶本身的特性,又能够提升喝茶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比如说普洱茶,有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沉着、稳重、朴实无华,又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根据这些特点,用紫泥或者段泥做的茶具就更适合泡普洱 。我曾经与张正中老师特意设计了一款泡绿茶的壶,壶盖儿设计成镂空的形状,这就防止了绿茶在冲泡过程中的再发酵过程,同时也提升了观赏性 。
商报:记得某位大师讲过,学院派思路比较开阔,是以一种专业的、美的捕捉者的姿态来创作紫砂 。您是如何理解紫砂的创作风格的呢?
王辉:其实美应该是文化内涵、艺术诉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无论我们在材质、技艺、艺术上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追求更高的艺术魅力 。一件紫砂壶的最高境界在于,品饮的人可以与之达成心灵的交流、文化的互动 。只有这样,它才能有永久的生命力,而不是像一件工艺品,一眼望去,一览无余,令人没有了咀嚼的兴趣 。所以说,材质是基础、技艺是手段,艺术效果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单纯的视觉美,而忽略了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 。从我个人来讲,只想要做一把实实在在的东西,将我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没有更多的视觉冲击,用它喝茶的时候,能够把浮躁的社会心情平静下来 。
商报:传承与创新是紫砂人始终无法绕开的话题,您认为这二者之间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王辉: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继承传统的成型工艺和经典造型就是传承了全部,更不能为了与世界接轨而抛弃传统 。我们需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找出它的成型规律和工艺精神(也就是它的每一道工艺背后所蕴含的真正目的),从中汲取营养丰富我们的思想,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思想方面有所创新 。我们学习传统造型更应该把当时的饮茶风尚、审美习惯、生活方式等作为主要的外在条件;创新更应在了解紫砂发展的内在规律后,结合当代品饮文化进行有的放矢的设计创作,符合当代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这才是创新的真正意义 。其实这种辩证的关系就好像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这两种陶艺其实只是一种时间概念,传统是古人的现代,我们的现代是后人的过去和传统 。因此,二者之间虽然有着形式、思考、表现、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但脉络是相承的 。只要我们创作的确实是符合这个时代特色和精神的作品,就可以为后人所传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