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髎穴位位置标准定位: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
肘髎穴位于上臂外侧,肱骨外上髁的上方,肱三头肌的外缘,肱桡肌的起始部;或于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外,屈肘取穴 。
文章插图
肘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肘髎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屈肘,曲池穴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
解剖位置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
肘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肘筋膜、肱三头肌 。有桡侧副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 。皮肤由臂后皮神经分布 。皮下组织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组织 。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肱桡肌起始部,进入肱三头肌 。该肌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 。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 。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副动、静脉通过 。
肘髎穴的作用肘髎穴意义: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
【肘髎穴】
文章插图
功效作用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
肘髎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
肘为全身关节较大者,肘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 。
主治疾病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
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 。
肘髎穴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和嗜卧 。
肘髎穴主要用于局部疾患:如肩、臂、肘酸痛,麻木、挛急、屈伸不利等 。
现代多用肘髎治疗瘫痪、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 。
肘髎穴主治肘臂疼痛、拘挛、麻木,瘰疬等 。
肘髎穴主治肘臂酸痛,麻木,挛急 。
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等肘关节病 。
穴位配伍肘髎穴配曲池穴治肘臂疾病 。
肘髎穴配肩髃穴、臂臑穴治上臂疼痛不举 。
肘髎穴配肩髃穴、腕骨穴,治臂膊红肿、肢节疼痛 。
肘髎穴配曲池穴、手三里穴治肱骨外上髁炎、上肢不遂 。
肘髎穴配天井穴、少海穴治肘关节拘挛疼痛 。
肘髎穴配养老穴、肩髃穴、合谷穴,治肩凝症 。
肘髎穴配手三里穴、肩髃穴,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肘痛,屈伸不利 。
肘髎穴配曲池穴、手三里穴,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
针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臂放散 。
沿肱骨前缘,进针1.0~1.5寸,局部酸胀,可向前臂放散 。
治肘部痛时可用"齐刺"或"恢刺"法 。
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
注意: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
肘髎穴的解析·肘髎 。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 。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 。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
·肘尖 。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
肘髎穴的意义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 LI12) 。出《针灸甲乙经》 。属手阳明大肠经 。肘即肘部,髎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处,故名肘髎 。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 。
肘髎穴别名肘尖穴:《外科枢要》 。
肘髎穴出处《针灸甲乙经》: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 。
肘髎穴名解肘即肘部,髎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处,故名肘髎[1] 。
《说文》:“肘,臂节也 。”段注:“肱与臂之间曰肘 。”髎,有深空之义,或作“窌” 。此穴在肘关节之直上,当肱骨外上髁的上方与肱三头肌之间陷凹中,故名肘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