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郄穴位位置标准定位:阴郄穴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
![阴郄穴](http://img.jiangsulong.com/220407/1222496456-0.jpg)
文章插图
阴郄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仰掌取穴,阴郄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
仰掌,于尺侧腕屈肌肌腱桡侧缘,神门上0.5寸,横平尺骨头的下缘(头部)处取穴 。
生理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
阴郄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桡侧缘 。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 。皮薄,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 。在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尚有起于手背静脉尺侧部的贵要静脉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可达尺神经和尺动、静脉之间 。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尺神经 。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指深屈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分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 。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 。
阴郄穴的作用阴郄穴意义:心经经水由本穴回流体内经脉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
运行规律:由地之天部注入地之地部 。
特异性:阴郄为手少阴心经的郄穴 。
功能作用阴郄穴有清心安神、沟通心肾、清心滋阴、安神固表的作用 。
心主血脉、主神明,郄穴又善止血、止痛,故阴郄穴可治疗心痛、神志病、血证 。
汗为心之液,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而骨蒸盗汗,取阴郄穴养阴清热以治之 。
阴郄有行气活血、养阴安神的作用 。治失音、振寒、盗汗、胸满,宜泻而通之 。《标幽赋》谓:“一泻阴郄,止盗汗 。”《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
主治疾病阴郄穴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
阴郄穴主治心痛、惊恐、心悸,吐血、衄血、失语、骨蒸盗汗 。
阴郄主要用于心肺及阴虚疾患等:如头痛、眩晕、心痛、惊悸怔忡、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衄血、失音、胃脘痛、霍乱等[2] 。
现代又多用阴郄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胃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局部软组织损伤等 。
阴郄主治心痛,惊悸,盗汗,衄血,失音等 。
阴郄穴主治心痛,心悸;头痛,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吐血,衄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骨蒸盗汗,胃脘痛,霍乱吐泻,惊恐,胸中热[7] 。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癫痫;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其它: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 。
穴位配伍阴郄穴配心俞穴、巨阙穴治心痛;
阴郄穴配大椎穴治阴虚盗汗 。
阴郄穴配内关穴、心俞穴治心痛 。
阴郄穴配百劳穴、肺俞穴、定喘穴治肺结核 。
阴郄穴配后溪穴治盗汗 。
阴郄穴配心俞穴、神道穴,有通阳行气,宁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经衰弱 。
阴郄穴配尺泽穴、鱼际穴,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吐血 。
阴郄穴配中冲穴,治心烦、舌强 。
阴郄穴配间使穴、二间、厉兑,治多惊 。
阴郄穴配迎香穴,治衄血 。
阴郄穴配后溪穴,治盗汗 。
阴郄穴配后溪穴、三阴交,有清虚热,敛阴液的作用,主治阴虚盗汗,骨蒸劳热 。
阴郄穴配二间穴,治寒栗、恶寒 。
阴郄穴配三阴交穴、神阙穴,治盗汗 。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
针刺法直刺0.3~0.5寸 。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循经下行至环指和小指,或循经上行至前臂、肘窝,上臂内侧,有患者针感还可传向胸部 。
注意:针刺时避开尺尺侧动、静脉 。
艾灸法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藏象:人体的体内经脉和体外经脉就象是同一区域向同一方向流趟的地下与地面河道 。地下河道与地面河道的河水来自同一发源地,这就如人体的内外两部经脉气血是来自同一脏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