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三 )


5.儿歌茶俗歌
儿歌是四川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 。《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 。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 。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 。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 。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 。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 。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
6.佛句茶俗歌
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饮茶 。佛句子《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 。问你芽儿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茶 。《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 。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 。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 。
茶俗谚语
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 。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 。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 。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不烟酒茶,枉在世上走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 。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 。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方冷语受不得 。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 。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 。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 。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 。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 。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 。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 。这些反映方方面面的茶俗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文化意蕴耐人寻味 。
展言子(歇后语)短文茶俗文化
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即说话时讲几句歇后语等 。歇后语生动有趣,喻意贴切 。地方特别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为这一带人熟知的人、事、物而产生的言子,多在言子产生的地方流行 。四川什邡李家碾有个茶社名为各说各 。人们便展个言子为李家碾的茶铺--各说各 。铜炊壶烧开水泡茶--好喝 。茶壶里头装汤元--有货倒不出来 。茶壶头下挂面--难捞 。茶铺搬家--另起炉灶 。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等等 。
竹枝词茶俗歌
竹枝词流行于四川等地,在唐时,由巴渝一带的民歌演变发展而来 。自刘锡禹据民歌改作新词后,内容多写当地风情和男女爱情,盛行于世 。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 。南宁范成大也作《夔州竹枝歌》: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此茶俗歌采用四川奉节的民歌竹枝词这种形式来描写采茶的大忙季节,白头老媪与背着孩子的黑头女娘都上山采茶去了,充满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清末民初人邢锦生《竹枝词》:萧条市井上初灯,取次停门顾客疏 。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 。四川曲艺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边品茗边听书 。清末,成都开始兴建以演戏为主的茶园,同时供应茶水点心及列饭 。随后戏班纷纷以茶园作演出场地,冯家吉在《锦城竹枝词》中吟道:梨园全部隶茶园,戏目天天列市垣 。卖座价钱分几等,女宾到处最销魂 。当时茶园还专辟有女宾席,挂帘遮掩 。
四川土话茶谷方言
四川话像川菜一样,带有浓厚的川味,在四川范围内,十分通行 。川味茶俗方言种种:
涩:茶 。杨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上艹下讠殳] 。即涩 。
酽:浓 。酽茶解油大 。
蒙蒙:膜状物 。隔夜茶,起蒙蒙,不能吃 。
幺师:茶堂馆 。旧日称茶铺、旅店之招待员 。楼上客,楼下客,听我幺师办交涉;幺师!掺开水 。
幺店子:农村的路边小店,卖日杂用品及茶水小吃,也供行人歇脚 。
栈房:旅馆 。栈房头茶水齐备,请各位银钱自理 。
呷茶:吃茶 。种田栽秧要呷茶 。
喝茶:品茗闲谈 。二天没得事,口子上喝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