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习俗的形成和普及】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陆羽《茶经·六之饮》也称: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 。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 。《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 。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狭,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穷曰竟夜,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 。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竟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 。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 。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 。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 。甚至出现了茶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
《旧唐书·李钰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 。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田闾农家,同样嗜好 。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 。
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 。夜市于大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 。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 。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 。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 。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 。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 。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 。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 。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 。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 。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 。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推荐阅读
- 七子饼茶的来源
- 漫谈闽北的茶习俗茶礼仪
- 关于君山银针的传说
- 茯砖茶的诞生
- 你知道婚礼上有哪些用茶习俗吗
- 大红袍的故事
- 茶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
- 惠明茶的由来及地理特点
- “十大名茶”哪些值得喝?盘点京东上那些好喝的十大名茶茶叶
- 绿茶的贮藏保鲜技术五项[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