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穴位位置标准定位: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文章插图
太阳穴的准确位置图
经外奇穴·太阳的位置原载:“在外眦五分是 。”《圣济总录》:“眼小眦后一寸 。”《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 。”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于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开1寸处 。
取穴方法取太阳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以便于实施者能够准确取穴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 。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
正坐或侧伏位,丝竹空与瞳子髂连线中点向外约1横指处取穴 。
穴位解剖太阳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颞筋膜和颞肌 。分布有颧神经的分支颧面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下颌神经的颞神经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
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颞筋膜→颞肌 。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下颌神经肌支和颞浅动脉肌支分布 。
太阳穴的作用太阳穴功效: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太阳穴是经外奇穴,按摩此穴位可以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
文章插图
主治病症穴位指压法治疗初期白内障 。
太阳穴主治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感冒,眩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
太阳穴主治头痛、目疾 。
太阳穴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
太阳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正头痛,面瘫,面痛,目赤肿痛,麦粒肿,目翳,目涩,齿痛 。为治疗偏头痛的首选穴 。
保健:每日揉按太阳穴5~10分钟,有预防感冒、头痛的作用,还可美容除皱 。
配伍应用太阳穴配太冲穴、委中穴、关冲穴、风池穴、合谷穴,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作用,主治天行赤眼 。
太阳穴配攒竹穴、肝俞穴、太冲穴、光明穴、肾俞穴、照海穴,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作用,主治视物易色 。
太阳穴配头维穴、率谷穴、风池穴,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偏头痛 。
太阳穴配印堂穴、合谷穴,治感冒头痛 。
太阳穴配百会穴、四神聪穴、太阳穴,治偏头痛 。
太阳穴配颊车穴、耳门穴、水沟穴、承浆穴,治口眼?斜 。
太阳穴配颊车穴、耳门穴、听会穴、耳尖穴、风池穴,治目睛斜视 。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治偏头痛向后平刺1~2寸,透率谷,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颞部 。
治三叉神经痛向下平刺1.5~2.5寸,透下关,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面颊部 。
针刺时,手法不能过强,退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
按揉太阳穴方法太阳穴在眉梢和外眼角一横指的凹陷处 。
两个拇指指腹分别压住左右两个太阳穴 。
顺时针方向,用力稍强揉16圈儿,方向相反再揉16圈 。
向下转呼气,向上转吸气 。
按摩太阳穴,能加速血液循环,使脑血管通畅,促使脑动脉硬化逆转,对预防中风有效 。
太阳穴凹陷疼痛按揉太阳穴,能疏通脑部经络,去虚火,使大脑发生反馈反应,解除疲劳,清脑明目、防治头晕眼花 。从而起到健脑作用 。
太阳穴是颅骨骨板最薄弱的部位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 。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 。颅骨为一层坚硬的骨板,对脑起着保护作用 。颅骨骨板各处薄厚不一,平均厚度为5毫米,最厚处为1厘米 。而太阳穴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 。
太阳穴深层颅内有众多的出血来源在颅内的这一部位,血管分布相当丰富,因此构成了众多的颅内出血来源 。起于颌内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在硬脑膜外沿颞骨鳞部向上行走,并在太阳穴处的颞骨鳞部分支为脑膜中动脉前、后两支 。同时,脑膜中静脉也与脑膜中动脉相伴行 。在颅内更深一层的硬脑膜下,还分布有大脑颞叶的皮质动、静脉 。
推荐阅读
- 冲阳穴
- 中枢穴
- 关门穴
- 神庭穴
- 水沟穴
- 按摩太乙穴位的作用 太乙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 针灸哪些穴位治脂肪肝
- 8个穴位治8种常见病,保你一辈子健康
- 中医推荐四个穴位,保障你的肠胃健康
- “三九天”穴位按摩巧养生